而從八百齊英營騎兵選拔出來十六營指揮使,八十都頭,其餘人為隊正,組成一個大規模的教導團。以折可適與王舜臣教導團正副團長,徐進、齊英、魯松、孫瑞等人各領一軍。
蘇允在軍中籌辦了三個班。
一個掃盲班,這是針對全軍所有不識字的人,包括士兵以及隊正,至於都頭的基本要求便是要識字。
掃盲班的要求是費上大約一年的時間,要完成八百字的識字率,擁有基本閱讀的能力。
第二個班叫基礎指揮班,課程有《小隊指揮基礎知識》(這是針對隊正的);
《都正指揮基礎知識》(這是針對都頭的),另有針對營指揮使的《一營指揮的藝術》。
小隊指揮基礎知識由幾個經驗豐富的都頭進行講課,而營指揮使的課程則是由王舜臣、折可適等人執教。
另有進階班,則是針對營指揮使以上的中高階軍官,有《小兵團作戰指揮》、《大兵團作戰指揮》《大兵團作戰之中的後勤工作》等課程,則是由蘇允、折可適、祁克勇、王舜臣等人執教。
另成立專門的日常風紀糾察隊伍,針對寢室衛生、個人衛生、著裝要求以及各項紀律進行監察。
而每天晚上的篝火晚會每晚都有,這是專門進行統一思想的專場。
這些算是在西軍這種比較特殊的東西,至於操練之類,則是嚴格按照操典來進行。
蘇允給這支騎軍命名為靜塞軍,給予了他對這支騎軍的厚望。
所謂靜塞軍,乃是北宋初年一支赫赫有名十分精銳的大宋騎兵,這支雜牌軍出身的騎兵曾將遼國的鐵林重騎兵打得大敗。
靜塞軍最早的時候只是易州地區的一支廂軍。
易州位於宋遼前線,有馬匹,而且民風彪悍,勇不畏死,可當強敵。
當時的遼軍不過是“每正軍一名,馬三匹“,而這靜塞軍卻在這種背景下裝備還要強於遼軍。
雍熙北伐後,宋朝的龍衛軍等精銳損失殆盡,而靜塞軍則變成了宋軍的精銳。
這支靜塞軍參與的最為出名的戰役中,一次是在端拱元年的唐河之戰。
當時李繼隆和袁繼忠命令靜塞軍“摧鋒先入“,將數量高於宋軍的遼軍重騎兵部隊進行分割,而後全軍壓上,打得遼軍潰敗,耶律休哥不得不撤退到曹河,是役宋軍“斬首五千,獲馬萬匹“。
在之後的徐河之戰中,尹繼倫指揮宋軍以輕裝部隊奇襲,遼軍頓時陷入混亂。
不過遼軍畢竟訓練有素,如果等遼軍反應過來進行反攻,宋軍肯定會吃敗仗。
就在此時,靜塞軍在李繼隆的指揮下趁著遼軍混亂之際與尹繼倫一起兩面夾擊遼軍。
最後遼軍雖然依靠騎兵優勢逃出,可依然損失五千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