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諸朝陪我刷短影片不敢> 第二百五十五章 奇葩的宋襄公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五十五章 奇葩的宋襄公 (2 / 3)

稷下學宮實行“不任職而論國事,不治而議論”的方針,學術氛圍濃厚,思想自由,各個學派並存。人們稱稷下學宮的學者為“稷下先生”,其門徒被譽為“稷下學士”。

當時凡是來到稷下學宮的文人學者,無論其學術派別、思想觀點、政治傾向以及國別、年齡、資歷等如何,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從而使稷下學宮成為當時各學派交流雲集的中心。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稷下學宮學術氛圍之濃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豐碩,都是獨一無二的。

雖然稷下學宮為齊國帶來很多人才,一度使齊國強盛,但也因學派眾多,齊國面對眾多人才置之高位卻不予重用。

加上齊國高層的外交政策失誤,導致齊國被秦、燕、韓、趙、魏五國聯盟圍攻,差點亡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國伐齊”,也叫“樂毅破齊”。

這場戰爭導致原本強大的齊國瞬間由盛轉衰,而這場戰爭對於稷下學宮來說也是一個重創。稷下學宮逐漸衰落,稷下黃老學派的傳人也逐漸散去。

時人秦相呂不韋大力召集門客,他們便紛紛投奔呂不韋,成為呂不韋的謀士和助手,並在編撰《呂氏春秋》的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久,秦國開始逐漸橫掃天下,統一六國。隨著齊國的滅亡,稷下學宮也隨之消失。

從開辦到結束,稷下學宮大約持續了150多年的時間。

在這百年的時間當中,稷下學宮一度是諸子百家思想的碰撞之地,留下了無數的思想和著作,而這些思想和著作則一直影響了後世上千年華夏文化的發展。

【一口氣看懂仁義霸主宋襄公曆史小知識春秋戰國】

他因恪守仁義而被罵為“蠢豬”,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卻被後世嘲笑挖苦。他是具有貴族精神,還是迂腐昏聵?本期影片讓我們一起聊聊“仁義霸主”宋襄公。

宋襄公,公子姓,名茲父,是商朝的後裔,和孔子同姓,兩人也算是一家人。宋襄公名列春秋五霸之一。

雖然春秋五霸的說法多種多樣,但流傳較廣的版本是班固的《漢書·諸侯王表》和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這兩種說法中有4個人選是相同的: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

但這4人中,宋襄公的實力最弱。現如今,他時常遭受人們的質疑:被稱為“蠢豬”的人怎麼也能稱霸呢?顯然,這是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理解“霸”這個字。

現代人用“霸”字組詞,通常有霸佔、霸權、霸道、霸王等。結合這些詞所透露出的意思,凡是稱王稱霸的人必定是橫蠻強橫之輩。

我們查字典,“霸”指的就是依仗權勢或武力欺壓他人的人或集團。但在古代,“霸”字其實是“伯”字的通假字,是什麼意思呢?

班固的《白虎通》解釋得非常清楚:“以時長幼,皓月伯仲叔季,伯者長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又也。”

伯仲叔季,就是古代兄弟的排行:伯排第一,仲排第二,叔排第三,季排第四。換言之,“霸”就是指“大哥”。春秋五霸中的“霸”,指的是春秋時期諸侯中的“大哥”。

霸主的標準是什麼?班固的《白虎通》說得很清楚:“霸者,伯也,行方伯之法,得專征伐,得朝天子,不失人臣之意,故聖人與之。”

意思是,成為“方伯”或者說霸主,必須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毀諸侯”,即具備會盟諸侯的號召力;二是“朝天子”,即幫助天子解決諸侯的糾紛;三是“不失人臣之意”,即尊天子、維護周禮、行仁義。那麼宋襄公做得如何呢?

標準一:會盟諸侯

春秋時期,在宋襄公的主持下,一共召集了曹南會盟、路北會盟、盂地會盟,總共三次會盟。並且在這些年間的會盟征伐中,《春秋》一書把宋襄公立為盟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