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董卓立劉協正式登基,是為獻帝。董卓自拜相國,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建立了與帝皇相似的特權。
此時,他在朝廷中的權勢已經如日中天。然而,董卓畢竟還是一個武夫,所有政治權謀也不過是些權術和陰謀。大權獨攬之後,他開始胡作非為。
董卓仗著軍權的威勢,濫殺無辜,放縱士兵在洛陽城內劫掠百姓,搜刮財物,姦淫婦女。他還逼殺少帝、鴆殺何太后,專斷朝政。
當時有童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反映出人們對他的憎恨。由此來看,董卓的舉動實在不算高明。他依靠殘酷的高壓來穩固地位,但最終也會遭到反噬。
公元190年,各地豪強紛紛起兵反董。董卓迫使獻帝遷都長安。191年,董卓被孫堅擊敗,退守長安。
隨著董卓野心的不斷膨脹,其殘暴跋扈的行為已然使得人人自危。於是,司徒王允設反間計,成功挑撥呂布殺死董卓,董卓全族亦被誅滅。而隨著董卓的覆滅,漢末三國軍閥割據的局面也由此開始。
縱觀董卓的一生,他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賊臣代表。正所謂“漢之有董卓,猶秦之有趙高”。然而,不能否認董卓還是頗有政治能力,能在亂局之中把握機會,最終成功上位。
正如黃甫嵩的評價:“與民同居,為鴻鵠;入朝為官,便為鳳凰。”然而,董卓的暴虐不仁,人心盡失,又是其為人所鄙夷的地方。但總的來說,他還是不失為當時的梟雄。
【第一位西天取經的高僧。歷史小知識】
那是比玄奘西行早200多年的一代高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
他還是華夏遠洋航行的先行者,被認為是早於哥倫布發現洲美的華夏人。他就是華夏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德高僧——法顯。
法顯本姓宮,是東晉時期的一代高僧,出生於今西山臨汾。他所在的時代處於十六國時期的亂世,無休止的戰爭導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法顯的三個哥哥先後夭折,因此父母在他3歲時就將他送到佛寺當了和尚。
佛教自公元1世紀漢明帝時期傳入華夏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很大發展。
西晉時,全國佛寺已有180座,僧尼人數多達3700人。南朝謝靈運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慨嘆,可以反映當時的情景。
然而,寺廟和僧人增多反而凸顯了佛教中的戒律問題。加之傳入中國的佛學經典要麼殘缺不全,特別是由於戒律經典缺乏,使廣大佛教徒無從遵循,以致上層僧侶窮奢極欲,無惡不作。
為了維護佛教真理,矯正時弊,公元399年,也就是在玄奘西行前的200多年前,法顯大師踏上了遠赴佛教發源地天竺求取真經的路途。
當時玄奘西行時是一個29歲的青年,而法顯出發時卻已經是65歲的老人。就這樣,在經歷了13年的艱難險阻後,法顯途經30餘國,行程約5萬里,終於在78歲時攜經回國。
更值得一提的是,法顯大師是中國歷史上到達度印並由海上回國且留下記載的第一人。換言之,法顯是最早乃至唯一經歷陸上絲路和海上絲路的華夏人。
聯想到1000多年前的這位高僧,不由得讓人對他的精神產生敬佩。
然而,法顯大師帶回來的並非只有珍貴的佛經,還有一個千古謎題——他很有可能比哥倫布早1000多年發現了洲美大陸。
公元413年,法顯大師歸國後,他匯總了西遊歷程,寫成《佛國記》一書,又名《法顯傳》。20世紀初,法國史學界就根據《佛國記》的記載提出了法顯早於哥倫布到達美洲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