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凌晨時分。
藉助夜幕掩飾,地星總署幾名高官,與斯特勞爾家族元老會代表,一起到達某海域。
梅蘭因負責開啟密封門,艦隊專業駕駛員將沉入海底幾十年之久的老版戰碟,秘密地啟動,緩慢浮出海面。
在2艘戰碟的護衛下,老版戰碟悄悄駛離這處海洋,飛抵尼亞拉克大峽谷第二中心基地,一處巨大洞窟,由帝國艦隊戰士嚴密看管起來。
幾名控制員,操控8名智慧機器人,將戰碟內放置了近200年的2艘小型飛碟配件全部搬出。
按照輸入的組裝圖紙,分類擺放整齊,再一一開啟箱子,對裡面的配件資訊逐個掃描對應,形成整個飛碟的全息結構圖樣。
&n長半邊型橄欖球,向地面板平整,向天一面中間隆起,四周呈下坡傾斜,最低邊緣厚僅1m。
表面顏色塗料厚10公分,屬植物纖維複合材料。
分2層,內層厚2公分,標註可承受10000c高溫10秒;
外層厚8公分,與外殼蜂窩突出部分平齊,保持美觀實用,標註可吸收光波與射線能,同時承受6級撞擊強度。
飛碟合金外殼厚約半米,中有夾層,標註可承受20000c高溫10秒,硬度與衝擊強度同為9級。
外殼表面密佈蜂窩突出,主要用於發射電磁場域、引力對抗、接收資訊等功能。
飛碟尾部動力室,安裝了2臺粒子發動機,分別標註為初、中級夸克聚變力源。
&n/s,恆星系內使用初級單發,綜合利用光熱,可連續航行1年;
動力室後面兩間完全密封、靜電靜磁的艙室,一間是“相磁發射”裝置,透過外殼突出部,在飛碟四周形成厚達5m的磁力場域,阻滯一切物理衝擊,延緩高低溫與電磁脈衝;
另一間是仿暗能量裝置,對抗星球引力,主導飛碟起降。
此外,飛碟內還儲能電池若干,分隔式排列,轉化外殼吸收能量,儲備待用,與粒子發動機共同為整碟提供能源供給。
飛碟可搭載20人以上,留存很多儲物空間,駕駛飛碟僅需要12人便可,啟動自動駕駛則更方便。
整體設計重在舒適安全,以防護為主,對於外部攻擊,除了釋放誘向靶以外,主要還是依靠抗打擊能力。
飛碟底艙,裝配一套小型高能彈發射裝置,配備2枚自鎖定高能彈,爆炸後可瞬間形成近30000c高溫持續5秒。
飛碟內部,共計配有10套太空服,生存時間根據原生體、一二代進化不同體質決定。
另外,還有一座逃生艙,可供2人在太空環境下生存一段時間。
整艘飛碟樣式,與地星總署贈送的藍色客碟基本一致,與星際現有普通標準飛碟大部分雷同。
飛碟合金材料提升1級,達到戰碟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