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啥!有關於中洲戰隊在第三階段任務中,具體的一個行動計劃的核心,其實若是簡單歸納起來,也就是一句話:
搶佔阿納姆大橋的兩端,儘可能地堅守下來,有多久、就堅持多久。
那是胡彪等人根據後世的資料,可以知道在這樣一場空降行動中,之所以遭受到了一場巨大的慘敗,其中有著兩個關鍵的原因。
一方面,作為作戰主力部隊的英30軍,根本就打不過來。
最好的一個成績,也是打到了距離阿納姆大橋16公里的位置上,然後在德棍強力的阻擊下就是不得寸進。
不得不遺憾地撤退,吞下了失敗的苦果。
另一方面,則是堅守阿納姆大橋北端的英空降第一師,在堅守了9天的時間中,沒有的得到什麼像樣的增援。
若是能得到正經的支援,絕對不會那麼吃力。。
在以上的兩個方面,前者涉及到大部隊之間毫無花俏地碰撞,中洲戰隊這點人手就是填進去,根本沒有半點辦法參與其中。
可是在後者,中洲戰隊自問還是能起到一點作用的。
因為在整場的行動中,英軍傘兵第一師僅僅是佔據了大橋的北端,南端從未佔據過;可只要佔據了南端,獲得阿納姆大橋的通行權,一切都會不同了起來。
別的不說,僅僅在4天之後,波藍第一傘兵旅的援軍就會到來。
可惜因為空降場改變的原因,波藍第一傘兵旅的數千人,不得不落在了阿納姆大橋的南端。
與他們需要支援的英軍空降第一師,兩者之間還直接隔著了一條寬闊的萊茵河了。
根本就沒有起到,多大的一個支援作用。
在整場戰鬥之中,他們付出巨大的代價,採用了多種手段試圖過河,比如說架設浮橋、坐著衝鋒舟渡河,武裝泅渡等等。
結果上,卻是一一的遭受的失敗。
最終,波藍第一傘兵旅先後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後, 只有區區200來人分為幾次先後成功的支援了過去。
這麼一點人, 根本沒有起到什麼實際作用。
綜合以上的情況, 所以在中洲戰隊的一群臭皮匠們,在一番爭論一般的研究後。
算是達成了一個共識:認為中洲戰隊的第三階段任務能否完成的關鍵,就在能否控制整座橋, 讓援軍和物資這些能成功抵達。
只要波藍傘兵第一旅支援到位,那麼絕對比起原先堅持得更久;順帶著讓他們中洲戰隊, 完成第三階段的任務。
當然了, 以上的所有計劃都是基於原有已發生的情況, 來制定出來的。
系統那一個大坑貨,肯定不會讓中洲戰隊輕鬆地完成任務, 在任務進行的過程中,絕對會鬧出一點其他的么蛾子來。
不過這也不妨礙中洲戰隊,先用最快的行軍速度在德棍們沒有反應過來前, 將阿納姆大橋打下來再說。
於是, 就有著之前種種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