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薇很不優雅的翻了個白眼兒:“你娘我在家可不無聊。”
村裡的新鮮事可不少,她每天聽的都很樂呵。
“你的意思是讓我教你們認字?”沈南薇笑眯眯的收下了那本啟蒙讀物和紙張,看向毛筆的時候,剛要說什麼就被姜檀月截胡,“最便宜的,硯臺也是。”
就這還佔據了她們花銷的大頭。
這個年代,知識真的很貴。
學習是需要付出很大成本的一件事情。
雖然這個時期造紙術已經有了,但是活字印刷術還沒問世,書本價格居高不下,這時候,幫人抄書便成為了寒門學子一種賺錢方式。
很多買不起的書籍也是借同窗的,抄完再還回去。
畢竟在農家供養一個讀書人不容易,有時候是傾盡全家的家財,勒緊褲腰才咬牙堅持住的。
只盼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別說是當什麼大官了,若是哪家出個秀才,那可是光宗耀祖的。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湖西村,湖西村村民耕種的田地土地肥沃,手裡有兩個餘錢的人家還是有十幾家的。
但是讀書人卻不多。
究其原因,還是他們思想只停留在溫飽階段。
羨慕讀書人,卻沒想到自家養個讀書人。
會跑能跳的半大小子就是勞動力,若是送去讀書了,不僅不能下地幹活,還得花費銀錢供養,筆墨紙硯束脩,乾糧,和人交往的人情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