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觀之下,楊牧雲對這位鄭侯爺生出幾分好感。作為讀書人,他一直很欣賞那些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儒將,而鄭可看起來就像是這麼一個人物。他哪裡知道,鄭可的帶兵作戰能力是在對大明的戰爭中一步步錘鍊起來的,鄭可與安南後黎朝的開國君主黎利是同鄉,初期只是在黎利帳下出謀劃策,待黎利發現他出色的軍事能力後,開始讓他獨當一面,在至靈和昌江之戰中重創明朝軍隊發揮了重要作用。黎利登基為安南國王后,封鄭可為縣侯。與大明一樣,安南朝中穿緋紅朝服最能顯示尊貴,因此,安南君主黎利特賜予鄭可穿紅緋朝服的權力,與他有同等特權的開國元勳不超過十人。黎利死後,鄭可作為顧命大臣繼續輔佐黎利的兒子黎元龍,由於其不跋扈,不擅權,為人行事低調,所以頗得黎元龍的好感。此次帶兵征討占城國,黎元龍任命他為統帥,以示信任。而鄭可也沒有讓黎元龍失望,率領大軍一路摧城拔寨,連佔城國都毗闍耶都給拿下了,占城國王摩訶毗耶在城破之後不想棄城而逃,力戰之下受傷被俘。
此戰之後,鄭可的威望達到極致,一時風光無限,在班師回國的途中,安南百姓都爭相前來一睹其風采。
鄭可坐在戰象上向街道兩邊圍觀的群眾揮手致意,所過之處,百姓們發出震天價的歡呼聲,可見這位鄭侯爺在百姓當中的威信。
隨扈在鄭可戰象周圍的騎兵身披鐵甲,頭戴護住面部的鐵盔,只露出兩隻眼睛。
“這是我大越最精銳的鐵突軍,”方才與楊牧雲說話的老者道:“只要鐵突軍出戰,無人能擋,”瞥了他一眼,“你們大明有如此精銳的騎兵麼?”
楊牧雲笑了笑,沒有與他辯駁,目光看向對面的那幢木樓。隨著鄭可騎乘的戰象漸漸移近,木樓上的木窗都漸漸開了一條縫。
“要動手了......”楊牧雲看得心頭一緊,又看看身側,“奇怪,怎麼很多安南百姓手裡都拿著一根竹竿?”安南多產竹,竹竿粗如碗口,當地人喜歡用竹子做成各種器具,但楊牧雲見他們將長長的、粗粗的竹竿拿在手裡,感覺有些怪怪的。
鄭可的臉上仍然帶著微笑,揮手與前來瞻仰他的百姓致意。
....
化州州衙的大門口,知州領著僚屬和範老爺一行鄉紳也擺好了香案,恭恭敬敬等待鄭大帥的到來。
化州知州姓潘,叫潘寮,在大明的京師上過太學,後回國參加進士科的考試,被黎元龍親點為二甲第十名。由於在大明鍍過金,所以這位潘知州一向甚為自負,覺得自己能夠出將入相,一心想要結交安南國的上層人物。這次鄭可率軍過境,他竭力邀請其到自己的州衙小憩,想要藉此機會親近一番。
要按這位潘知州的本意,恨不得率州衙全部僚屬到城外迎接。可還沒準備好,鄭可的大駕便已到了城門外,沒奈何,只好在州衙大門前恭迎了。
潘知州一臉的期待,站在所有人的最前面,靜候那位大人物的出現,這時一名衙役匆匆跑了過來,在他耳邊低語了幾句。潘知州登時大驚失色,轉過身朝著身後的官員和鄉紳喊道:“快,召集所有人,帶上兵器,前面出狀況了。”
....
鄭可騎乘的戰象終於行至了木樓邊,“譁喇喇——”木樓上臨街的十幾扇木床瞬間開啟,“咻咻——”之聲不絕,數十支箭矢閃電般朝鄭可飛去,楊牧雲的頭頂上也響起了箭矢飛出的破空聲,原來一群弓箭手埋伏在街道另一邊的房頂上,待對面的同伴一開窗,這邊也立即站起彎弓搭箭朝鄭可射去,左右開弓,讓人避無可避。
“噗——”一支箭準確的射中了鄭可的脖頸,這位安南大軍的統帥一頭自戰象的背上栽了下來,場面立時大亂。
“嗆——”的一聲自楊牧雲耳畔響起,他側目看去,只見身邊的一個安南百姓從手中粗如手臂的竹竿裡拔出一把刀刺入了當面一名安南士卒的胸口,緊接著拔刀聲不絕於耳,一個個方才看起來貌相恭順的百姓瞬間變得面目猙獰起來,拔出隱藏在竹竿中的刀具向護在鄭可戰象周圍的安南官兵撲了過去,一時廝殺聲大作。
真正的安南百姓哭喊著亂成一團,但安南官兵們已經分不清誰是良民,誰是刺客了,一見有人奔過來便一刀砍過去。
“快,趕快離開這裡......”楊牧雲對阮靈和阿廉說道。
兩人似乎被眼前的情形給嚇呆了,一時忘了挪動步子。楊牧雲一跺腳,拉起兩人便走。只聽一聲尖叫,側目看去,只見一名安南官兵正舉刀朝方才與他說話的老者砍去。
“他們瘋了麼?怎麼朝百姓下手?”楊牧雲不及多想,推了阮靈和阿廉一把,叫道:“你們先走!”一步上前,抬腿踹向那名安南兵的胸口,他一聲慘叫,身子便飛了出去。
“老丈,趕快離開這裡吧!”楊牧雲扶起那名老者。
“多謝公子......小心!”老者一臉驚恐的看向他身後。
楊牧雲扭頭看去,但見幾名安南官兵提刀掣槍向自己撲了過來。
“快走——”楊牧雲推了老者一把,挺身迎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