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雲來到兵部衙門時,天還未亮。他抬眼望去,衙門前的護衛都頂盔貫甲,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他不禁心中一凜,下馬走上前,一名年輕的將領迎上前來,抱拳笑道:“是楊大人麼?於大人讓我領你去議事大廳。”
“唔......有勞了。”楊牧雲拱手還禮。
隨他進了大門,楊牧雲在他身後問道:“將軍面生得很,不知如何稱呼?”
“楊大人客氣了,”年輕將領說道:“在下吳瑾。”
“姓吳?”楊牧雲心中一動,“令尊可是恭順侯?”
“正是。”吳瑾身子僵了僵,面色略變。吳克忠便是在土木堡之戰前在鷂兒嶺與成國公朱勇一同殉國的總領三千營的恭順侯。
楊牧雲不再說話,隨吳瑾一同來到兵部議事大廳。兵部尚書于謙坐在大廳正中,新任兵部侍郎吳寧坐在他下首,大廳兩側的座位上坐著的都是身披盔甲的武將,他們中間很多人看起來年紀已然不小,應該官階都不低,石亨也在其中。自從英國公和成國公等一干重量級勳臣武將在土木堡戰死之後,朱祁鈺便下旨讓五軍都督府暫歸兵部管轄,以統一軍事指揮權。而大廳兩旁的武將便都是隸屬於五軍都督府的勳臣武將一系。
“牧雲,你來了?”于謙笑著站起身,指著左側末首的一個座位淡淡說了句,“坐吧!”又對吳瑾道:“少侯爺也請坐!”目光瞥向右側末首一個座位。
待兩人坐定後,于謙面容一肅,長聲說道:“本官把諸位請到兵部來,是要告訴諸位一件大事。韃子大軍已由紫荊關破關,現已過了良鄉,用不了幾個時辰就會到京師了......”話未說完,廳中諸將臉色俱各一變。
于謙的目光在諸將臉上逡巡了一圈,緩緩說道:“在京師與韃子一戰已不可避免,還請諸位與本官同心協力,共抗強敵。”
一名面目方正,儀表堂堂的將領說道:“我等願奉於大人號令,與韃子決一死戰。”
于謙微微一笑,“本官主持兵部的時間並不長,不比諸位身經百戰,若有退敵良策,還請諸位不吝賜教!”
廳中諸將紛紛拱手道:“大人客氣了。”
“此次韃子進犯非比尋常,”于謙說道:“比之兩年前要聲勢浩大得多,據探查其兵力不下十萬,實在不可小覷啊!”
“管他多少人,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名鬚髯及胸,聲音洪亮的將領說道:“京師城高池深,我們據堅城而拒之,他們的騎射再厲害,難道還能插上翅膀飛到京師城頭麼?”
“孫僉事的意思是我軍頓兵城中,候其來攻,是麼?”于謙說道。
那長髯將領名叫孫鏜,在五軍都督府任僉事,是一員猛將。
“我大明多是步兵,要是與韃子野戰頗為吃虧,”孫鏜說道:“在城牆上居高臨下,才能發揮我軍長處啊!”
“是啊,是啊......”眾將紛紛附和,“我軍倚靠金城湯池,韃子來攻,定能給韃子巨大殺傷。”
“韃子騎兵十萬,我京師駐守兵馬也有十餘萬,以守對攻,方不落下風啊!”
“就是,韃子敢攻城,就讓他們嚐嚐我神武大炮的厲害!”
....
大廳內一陣議論聲,于謙待眾人聲音稍弱,抬高了聲調說道:“可韃子要是不攻打京師呢?”
諸將聞聽一愕。
“什麼?不攻打京師,那他們來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