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居山上有座寺廟,名叫真如寺,中和三年(883年),還被唐僖宗賜下“龍昌禪院”的匾額,聲名遠揚。
真如寺以“農禪”著稱,自給自足,在這個軍閥割據、民不聊生的年代,寺院周圍顯得非常祥和,有種世外淨土般的寧靜。
朱璃不明白武悼為什麼還有心情拜廟,他們可是逃往信州的叛軍啊,軍資短缺不說,人心還有點不穩,現在最重要的,不是應該尋找糧草、穩定軍心嗎?
不過不明白的人可不止他一人,張歸霸三兄弟同樣稀裡糊塗,他們只是將期翼的目光看向朱璃,畢竟若想知道原因,朱璃問起來,總比他們要方便的多。
對此,朱璃只能報以苦笑,卻沒有追問,默默地跟隨武悼進入了真如寺。
經小沙彌引薦,武悼一行在一方大殿中,見到了真如寺中的掌權人物,這是兩名壽眉低垂,行將就木的老僧,神色悽苦,似乎人人都欠他們錢一樣。
其中一名矮小乾瘦的老僧,連同他身邊那位粗壯的老僧,一眼就看出武悼的不凡,一同向著他垂首豎掌道:“阿彌陀佛,老衲全慶。”
“老衲全誨。”
“恭迎施主光臨敝寺。”
客套之後,矮小乾瘦的老僧,也就是全慶,苦著臉詢問道:“不知施主,光臨敝寺有何貴幹?”
武悼沒有看他們,只是煞有介事地打量著大殿之中的擺設,大殿十分宏偉,佛裱金妝,蒲團錦繡,十分大氣奢華。
看到這一切,武悼這才回頭看向全慶,淡淡地道:“行軍到此,軍糧短缺,久聞真如寺‘農禪’並重,想必餘糧充足吧,在下冒昧,想來借點糧食,一解燃眉之急。”
借糧,還是向和尚,這個理由瞬間驚呆了朱璃等人,他們覺得這個理由非常不可思議,望向武悼的眼神也變得十分詭異,似乎都被他這種天馬行空般的行事風格,給鎮住了。
就連對面的兩名老僧,一聽“借糧”兩個字,看向武悼的眼神也驚異了很多,神色也變得不善起來。
朱璃對於唐代的宗教不瞭解,因此覺得奇怪,他並不瞭解唐朝的佛教,究竟興盛到了何種程度,武悼雖然重活一世,卻是貨真價實的唐代人,對於佛教的富有,他深有感觸。
有唐以來,是中國佛教最盛行的一個朝代,沒有之一,千古女帝武則天就是出生在佛教家庭,她的稱帝依據就是佛教理論,可見,佛教當時的影響之大。
唐朝也是寺院最多的一個朝代,原因很簡單,寺院享有免役、免課的特權,很多平民活不下去了,就朝寺院裡一鑽,從此再也不用交稅了。
而且寺院經營園林、各種世俗生意,再加上大批的當權者篤信佛教,上行下效,禮佛成風,使得再小的寺院,也有源源不絕的佈施收入,唐朝的和尚,他們活的可比平民百姓不知優渥多少。
和尚有錢有糧,武悼深信不疑,現在天下大亂,最有油水的寺院,卻並沒有經受大規模的破壞,他這才將主意打到和尚身上。
“阿彌陀佛,老衲等寺院僧侶,皆是出家人,出家人吃萬家飯,衣天下裳,何來餘糧贈與將軍?”乾瘦和尚雖怒,卻面無表情,出言拒絕。
武悼輕睨了對方一眼,不客氣地道:“既然大師也知道,出家人吃萬家飯,衣天下裳,可是如今天下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佛門篤信因果,百姓們祖祖輩輩,佈施香火、供給你們生存下來,這是不是因果呢?現在他們的子孫後輩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大師為何賙濟他們,了卻這樁因果呢?”
“或者說,出家人向來都是伸手要錢的,從沒打算過感恩戴德,以圖後報?”
武悼言辭犀利,咄咄逼人,就差沒有說這些和尚,不過是一群知恩不報的畜生了;如此侮辱,兩個老和尚怎麼可能受得了,矮小乾瘦的全慶,聞聽此言,愁苦的臉色驟然漲得通紅,顫抖地指著武悼連聲道:“你、你......”卻半天也沒“你”出一個結果來。
他旁邊的那位粗壯和尚全誨,見此情形,連忙低呼一聲佛號:“阿彌陀佛,施主,敝寺確實沒有餘糧,若有多餘的糧食,老衲等人,也絕不會放任百姓食不果腹,定然會竭力接濟一、二。”
“哈哈哈。”全誨之言,讓武悼放聲狂笑起來,眼神冷厲,凶氣逼人,“有道是出家人不打誑語,你這個老和尚不誠實啊,既然你說寺中無糧,可敢放任我等搜尋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