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李對桃說:“明天,我是一定要走了。這一去,山高路遠,關山阻隔,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故鄉情深,難捨難分,你陪我到山上走走看看吧。以前上學的時候,每逢放假,我們和杏經常上山去玩,砍柴、採藥、打獵,滿山遍野地跑,這些山幾乎都跑遍、看遍了。現在,杏考取大學走了;咱們倆結婚了,又有了孩子,整天這事那事地忙碌,倒是沒有多少心情和時間到山上玩了,有些山經常不去,竟生疏了,淡忘了;今後,遠在異鄉,就更難看到了。”桃理解李的心情,一是臨別前再看看家鄉的山水風物,二是臨別前和她獨處一些時間,說說心裡話。畢竟父母、兄弟和夫妻不同,夫妻是一生一世同床共枕生死相依的人,許多事情不是父母、兄弟的親情可以理解和代替的,便點頭答應。
夫妻二人帶著李桃出了家門,沿著一條蜿蜒傾斜的上山小路往南山去。
初出家門時,李桃還跟著他們跑,有時還跑到他們前面,回過頭大聲喊:“爸爸媽媽,跑快呀!”漸漸就跟不上了。李和桃只好每人拉著他的一隻小手,一邊逗他說話,一邊往上走。山坡漸漸陡了,小孩走著困難。李說:“來,爸爸揹著你。”桃抱起李桃放到李的脊背上,順便在李的臉上吻了一下。李桃看見了,叫道:“媽媽,也親我一下。”桃笑了,說:“小東西,什麼都要爭,一點虧不能吃。來,媽媽也親你一下。”說著,在孩子紅撲撲的臉蛋上也親了一下。
一家三口一路說說笑笑登上一個小山崗,下面是一大片松樹林,只聽清風過處,松濤聲聲。李放下李桃,對桃說:“歇歇腳。這小東西越來越重了。”兩人尋了一塊平滑的大石頭坐下來休息。
桃在李身邊坐下來,聽著陣陣松濤,望著山下的松樹林問李:“咱們寫開發風景區推介材料時,你把這裡稱作‘松崗聽風’,這名字確實不錯,既文雅,又恰如其分,還能讓人有許多遐想。你怎麼就想出這麼個名字來?”
李回憶說:“這地方原叫松樹崖子,也有叫松樹崗子的,既不雅,也不統一。後來上高中了,學習了一些古典文學,就覺得這地方風景很美,應該有個和其相配的好名字,反覆思考,就想到這四個字。”
桃聽說這名字是從古文中引出的,嘆息道:“看來人還是應該多讀些書好,一分學問,一分程度,一分見識。現在,我們都比不上杏了。”
李安慰她:“讀書不一定都在學校裡,在家裡,在社會上,都可以。等我到了深圳,多買些書給你寄回來。”
桃搖搖頭,依然嘆息道:“你看,家裡家外這一攤子事,我從早忙到晚還忙不過來,還哪有時間讀書?”
“也不是一點時間沒有,比如下雨天,夜裡。魯迅先生說得好,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你擠就會有。”李鼓勵她。
“話是這麼說,可是誰能做得到?讀書還是在學校裡,心無二用。回想起來真後悔啊!要不,我們也會像杏一樣考取大學,現在正在大學讀書,該有多好!如今,我卻只能蹲在山溝裡種地,採藥。認真想想,實在沒意思。等李桃大一點,我真的應該再去讀書。”
“我支援你。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也不必太后悔。古人云,逝者不諫,來者可追。大學考不上,再想別的出路。你離不開家,就一邊學習,一邊等著參加家鄉的旅遊開發,也未必不是一項大有前途的工作。”
“看來,我也只有這個出路了。希望儘快有人來投資開發,李桃漸漸大了,我也好謀一份工作。”桃依舊把個人出路押在家鄉的旅遊開發上。
兩人離開“松崗聽風”,沿著石階,一路攀登,來到“青雲崖”。這裡山勢險峻,直插藍天,彷彿白雲從身邊飄過,出手可捉。
李說:“這名字是老一輩留下的,簡潔明快,倒也不錯,可見勞動人民也是有學問的。”
桃說:“我已經給它想了一個更好的名字,叫‘紫氣東來’。”
李一時不解,說:“怎麼想出這麼個古里古怪的名字?”
桃解釋說:“想到旅遊開發,我首先想到這裡。這一帶的山,數這裡最高,山谷也最深。有一天早晨我來這裡採藥,正好趕上太陽剛剛出來,照在青雲崖上,只見滿山滿嶺的山嵐霧氣都變成了紫紅色,天空一片彤雲紫氣,壯觀極了。我立即想起李白詠廬山瀑布的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一點不錯,環繞青雲崖的雲霧確實就是紫煙。這時,我腦海裡又想起一個典故,是漢代劉向《列仙傳》中的故事。說老子西遊,關令伊喜望見紫氣浮關,果然是老子騎著青牛從此經過。於是我就想起用這句成語命名這個景點。”
“好!古為今用,這裡就叫‘紫氣東來’。”李稱讚道。他想了想又建議說:“乾脆,在東面那座最高的山崖上,塑上一尊老子騎牛的雕像,早晨,從周圍的山崖看去,老子騎著青牛從雲中走過,前後紫霧繚繞,亦真亦幻,那才恰如其分呢!”
桃想了想,又擔心起來,說:“李,你查沒查過有關的書籍,老子騎牛是否從咱們這裡經過?別弄巧成拙,貽笑大方!”
李聽了哈哈大笑,說:“我說老子從咱們這裡經過,他就從咱們這裡經過,誰能說不是?《列仙傳》本來就是神話故事,無從考證的,到那裡去查?”
桃恍然大悟,說:“這樣更好。咱們先說了,別人推翻不了,就只好認可;這叫先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