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山鄉新畫卷> 第一章 東風化雨,春到梁山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章 東風化雨,春到梁山

話說三百里大梁山,千峰萬壑,峰高谷深,懸崖峭壁,飛瀑流泉,空谷傳響,聲震雲天。山林裡,古木參天,虎嘯猿啼,鳥飛蛇行;懸崖間,怪石嶙峋,泉水叮咚,雲蒸霞蔚,莫測高深。這裡自古以來就住著些零散山民,他們以大山為生,亦農亦牧亦獵,雖然遠離平川,身居絕境,朝朝暮暮面臨著艱難險阻,生活困難可想而知,但山高皇帝遠,谷深石頭多,荒野之地,化外之人,當官的聞之心驚膽顫,誰也懶得過問,他們險中求安,苦中尋樂,倒也生活得自由自在。

大梁山裡有個小村莊叫春風裡,不到二十戶人家,一色山石壘成的房子,山木為梁,山草苫頂,零零落落分佈在一個狹長二三里的大山坳裡。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勞自食,自生自滅,無怨無恨。家裡飼養著牛、羊、豬、狗、雞、兔,房樑上懸掛著從山上獵獲來的獐、狍、麋鹿、豺狼、狐狸、山雞,山牆上釘著各色各樣、大小不等的獸皮,院子的屋簷下掛著一嘟嚕一嘟嚕的玉米棒子、棉花球子、稻穀穗子和山辣椒串子,地面上曬著從山林裡採集來的各種藥材、蕈類。從早到晚,男歌女唱,牛哞羊咩,雞鳴犬吠,聲音不斷;一日三餐,炊煙裊裊,野蔌山餚,飯菜飄香。各家各戶的大人孩子,浪漢婆娘,遠遠近近,來來往往,出出入入,彼此說笑著,招呼著,顯得十分團結友好,親近和諧。要是哪家出點事,遇到困難危險,全村人都來幫助,不分彼此。村子周圍,青山疊翠,綠水潺湲,林茂陰濃,鳥語花香,風景十分幽美。

這裡的人們勤勞勇敢,淳樸善良,世代以農耕牧獵為生。山坡上種著小麥、玉米、棉花、穀子;山窪裡藉助泉水灌溉,種著些水稻、蒲葦、菱藕。深山裡有飛禽走獸,遍地藥材,所以農閒時他們就拿起獵槍,背起揹簍,打獵採藥。一年四季各有營生,勞碌不輟。生活雖不算富足,但各家各戶也勉強可過。

由於大山阻隔,道路盤曲狹窄,出入艱險,這裡人很少走出大山,因此也很少了解外面的世界;偶爾來個收藥材獸皮的商販,他們才能從他嘴裡聽說一些外面的事情。所以人們的生活既艱苦單調,又愚昧少知。

這種情況世代延傳,人們早已習以為常,見奇不奇,見怪不怪了。即使解放後縣裡派來工作組,把分散在百里大山裡的十幾個小山村組織成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把所有山和林都收歸公有,也沒有多大改變;除了夏秋兩季上頭派個幹部來催交公糧,其餘時間也難得看到山外的人。所以,他們照樣過著艱苦單調、自由自在的生活。照舊唱著從老祖宗那裡流傳下來的似乎是千古不變的山歌民謠:

高山裡有猛虎,深林裡有麋鹿,

懸崖下長藥材,山坡上種五穀。

太陽是阿公,月亮是阿母,

山神爺是咱山民的主。

四時多供奉,祈求常保佑。

四時多供奉,祈求常保佑。

在歷史知識、文化生活上,除了知道滿清皇帝被趕跑了,中國人可以不留辮子了;如今是新中國,人民大眾當家做主,建設社會主義;其餘也不知道多少新聞。解放後,村子裡最大的喜事就是放過一次電影。放映機是三個村子派了二十多個年青力壯的小夥子抬過來的。電影的名字叫《南征北戰》,是打仗的。這可把百里大梁山裡的百姓高興壞了,足足議論了好幾年。後來就不來放映了,因為放映機送回去的時候,不小心撞到山崖上,撞壞了。大家聽說又惋惜又害怕:惋惜的是放映機撞壞了,他們以後就看不到電影了;害怕的是放映隊叫他們賠放映機,不知一家要攤多少錢。——其實,全是多餘擔心。如今的國家幹部是為人民服務的,愛民惜民,並沒有叫他們賠。還有一件喜事就是公社裡辦了一所小學校,幹部來動員村民叫把孩子送去唸書。唸書雖然是件福及子孫萬代的大好事,可是大家認為一輩子住在山溝裡,種地打獵採藥材,認識鋤頭鐮刀和獵槍藥材就足夠了,識不識字沒有多大用處;又嫌山高路遠孩子小,山上有野獸,怕上學路上出危險,所以很少有人把孩子送去。為了完成任務,村長只好把自己的兒子送去了,可是沒讀兩年孩子把腿摔壞了,也就不去了。

生活就這麼過下去,年復一年,平淡無奇。雖然艱苦,寂寞,單調,山民們也一天天吃飯、幹活、睡覺;雖然愚昧、少知,青年人到時候也知道對山歌、談戀愛,然後結婚、生子,繁衍後代。由於是和平年代,沒有戰爭,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這裡的人口竟然翻了一番還多。人口多了,村子就大了,於是山坳裡又多了一些石頭房子。反正山上有打不完的石頭,伐不完的樹木,砍不完的山草,山民們有的是力氣,又懂得團結互助,高樓大廈蓋不起,石頭房還壘得起。可是,不久他們就發現,隨著人口不斷增加,消耗量不斷增大,山上的樹木、野獸、藥材漸漸少了,人們不管怎麼辛勤勞動,生活還是變化不大。這不免又引起他們的擔心。

日月如梭。翻過七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這裡卻發生了翻天覆地、亙古未有的巨大變化。人們的生活環境大變了,生產、生活條件也大變了。更重要的是思想觀念徹底改變了:他們不再把目光只盯在大山裡的坡田、野獸和藥材上,只關注蓋石頭房子,多生孩子,把幸福寄託在下一代身上;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解放思想,放下畏懼,走出大山,驚喜地發現外面的世界更加精彩,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人口稠密,百業興旺,技術先進,生活輕鬆愉快,舒適而幸福。他們眼熱了,動心了,開始學習外面的新思想、新技術和先進事物,以改變山裡人傳統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由於向外面學習,他們的知識和眼界開闊了,懂得了保護山林和珍稀動物的重要意義,停止了亂開山地,亂伐林木,亂獵禽獸。進而學習名勝之地,開發景區,修築盤山公路,石階索道,發展旅遊業,吸引五湖四海的遊人蜂擁而至,為山村致富尋找新的出路。人們開始放棄舊的思想方法和生活習慣,廣泛學科學,用科學,把各種新式家電買回家,引進日常生活,於是電燈、電話、電視機、電冰箱走進村村戶戶,讓深山老林中的村民,有了新時代的氣息。他們更從自己的愚昧無知中深切感受到學習文化的重要性,開始關注教育,重視教育,主動把孩子送到學校讀書,條件好的,還送到山外讀中學,甚至讀大學,使山窩窩裡也飛出了金龍玉鳳,培養出時代精英,他們積極奉獻青春熱血,參與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讓大梁山區跟上時代發展潮流,開始大發展。大變樣。

什麼原因使得深山老林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它像一股溫暖強勁的春風,吹遍九州大地,也吹進了三百里大梁山,和山窪中的這個小山村——春風裡,極大鼓舞了人們的勞動熱情和旺盛的革命幹勁,充分調動激發出人們勤勞致富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讓山民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致富的道路。他們解放思想,大膽地打破封閉,革故創新,把土地和山林承包到戶,當年就獲得了超乎尋常的好收成。接著是向外發展。九十年代,鄉里派來一位叫王立新的黨支部書記,他帶來了創新思想,立志改變山區窮困落後面貌,團結帶領春風裡的群眾共同出力出錢,修通山裡到縣城的公路。有了公路,村民們就能把田裡收穫的糧食,山上採集的木材、藥材、山貨,家裡餵養的家禽、家畜運到城裡去賣,得了錢,再從城裡購回化肥、農藥、優良品種、新式農具和生活用品,改善家庭生活和生產條件。更大的進步是山裡人開始走出去,到外面尋求生活和發展。特別是年輕人,他們不再滿足於山裡的生活和收穫,把從特區傳來的新聞作為喜訊,互相傳說著,商量著,鼓舞著,激動著,接連不斷地走出大山,到沿海和南方的開放城市求學、打工、創業,融入外部社會,充分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民主自由,科學進步,收入大有增加,眼界大大開闊,生活迅速改善並逐漸富裕起來,成為春風裡新一代中的佼佼者和領頭羊。全村矚目,全區矚目,嘖嘖稱讚,傳為佳話美談,成為大梁山區青年人的學習榜樣。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為了檢閱四十年來國家改革開放的豐功偉績,總結經驗,堅定信念,全國人民大張旗鼓地開展紀念活動。有位作家看了大梁山區改革開放巨大變化的新聞報道,親自到大梁山採風。他觀看了大梁山風景區的秀美風光,聆聽了梁山青年一代的創業故事,感慨萬千。回來後,以採風中的所見所聞為素材,振奮精神,發揮想象,竟寫成一部長篇小說,題名《山鄉新兒女》。故事情節委婉曲折,生動感人,催人奮進。並即興填了一首詞,題名《沁園春•梁山新兒女》,以抒發真情實感。現抄錄如下:

百里梁山,雲繞奇峰,霧鎖秀巒。看參天古木,濤聲陣陣;懸崖飛瀑,澗水團團。瑞獸嘶威,錦翎翔集,古往今來人跡鮮。逢盛世,任斯般絕境,遊客潮觀。

春來百卉爭妍,引燕舞鶯歌出大山。恰青春時代,風華正茂;書生才俊,志氣彌堅。努力求知,艱辛創業,一片痴情不畏難。回頭處,憶坷坷坎坎,一路登攀。

沒有了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