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67章 底線 (1 / 3)

都說1978年是開放的元年,開始走向市場經濟。

事實上,1978年並沒有放開個體經濟,還是被管得很緊。

之所以說1978年是元年,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國營廠出現了改變。

在這之前,服裝廠一年要生產多少衣服,電器廠要生產多少電器,都是規定好的,不能超產,更不能私自拿出去賣,賣多少也是有規定的,價格不聽從市場,你再緊缺,一萬個人搶著要一個東西,該賣多少還是賣多少。

這樣看似公平,實際上黑市上價格漲上天了,只是明面壓住了,普通人也買不到稀缺的東西,買到了也不會自己用,拿出去轉賣了。

但1978年,一部分國營廠可以自己增加產量,拿到市場上去賣,這一部分是計劃經濟之外的,完全按照市場經濟和市場規律來運轉,價格賣多少,由市場定價。

所以,市場經濟其實是從國營廠身上開始慢慢開放到個體戶身上來的。

可有一部分國營廠很痛恨這種情況,因為他們不能渾水摸魚了。

以前做不好,那不能完全怪國營廠。

但現在,一部分市場開始被個體戶搶走。

個體戶做事無所不用其極,盡一切可能壓低成本,在市場經濟上,大部分國營廠都是競爭不過個體戶的。

而在場的三位廠長,對於自己生產東西自己賣,其實沒有什麼興趣,說到底就是不怎麼賺錢。

寧晉川笑著說道:“我的意思是,你們有材料,可以當成廢料賣給我。”

“我低價回收,然後再按照市場價賣給你們。”

“這樣一進一出,完全看不出任何問題,賬目上也過得去,對不對?”

這其實就是“倒爺”,已經有不少人在做。

大概在1979年開始,國營廠可以自己定產量,他們就要去外面收購材料,就開始有人這樣做。

一批材料,放在國營廠倉庫,一千塊錢賣給甲,甲把材料存放在倉庫,給一百塊錢租金,然後以兩千五賣給乙,讓乙去倉庫取。

乙也不去取貨,又以三千五的價格賣給丙,讓丙去取貨。

丙同樣不去,一個月內,幾經轉手,原本一千塊錢的材料,最終賣到一萬。

國營廠又以一萬塊的價格買回來。

這中間經手的人可能都是跟廠裡的管理認識的,也有可能就是管理的親戚。

一千塊錢東西,漲到一萬,中間九千塊錢去什麼地方了,不言而喻。

很多人可能疑惑這個賬怎麼做,差距這麼大。

很簡單,正常的材料當廢品賣,

(本章未完,請翻頁)

最後又當精品回收,只要最後這一批材料用掉了,你就找不出任何痕跡。

胡躍進看著其他兩人,不敢貿然做決定。

其他兩人也在暗暗觀察。

洛韻秋這時還是很單純的,覺得這樣的手段有點太過分了,卻也沒有說什麼。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