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戲的菜攤生意越來越好,因為要的種類多,漸漸的棚子就放不下,甘屠戶拎著一個豬頭去如意坊里正那走了一趟,準了在橋頭位置建一間大瓦房,只賣菜,不做其他,每月交二百文給里正,就當是佔地的租金。
磚瓦是現成的,泥瓦匠也是現成的,一間賣菜的屋子,不過一天就建成,第二天吊頂,放盆炭火在屋裡烤烤溼氣,第三天就能進去賣菜了。
鄒小戲想賣菜才能賺幾個錢,怎麼還弄上店面了,這成本什麼時候才能收回來,劉三娘勸她,之前那棚你在裡面都週轉不開,也不敢多帶菜,到半下午就沒有了,現在弄個大點的屋,菜多擺些就能多賣些,再說了,這屋子建在這咱們只用,到時候咱們不用了,磚頭拆下來帶走,頂對虧一點人力。
鄒小戲心裡更有壓力,這就是把賣菜當職業了,甘大另打了架子,劉三娘編了前低後高的藤籃放在架子上,一樣菜放一籃,清楚明白,對著菜架靠牆是肉案,挨著還砌了三個水池,裡頭養著要賣的魚,第一天菜店營業的時候,劉三娘也進城看了,牽著甘十一的小木馬,木馬上坐著甘十一和甘十二。
街坊們打趣鄒小戲,這菜賣著賣著都開店了?鄒小戲忙說別打趣我了,只是阿翁覺得棚子小人待久了會出毛病,才弄這麼大個屋子,閒時也能走動走動。
劉三孃親自看了,又覺得不足,這麼大的屋子,只兩邊有東西賣,也太空蕩了,她對甘大說,“裡面那面也做個架子,上面橫板做密一點,放點瓶瓶罐罐,經放的幹山貨,幹海貨,旁人順帶手買了。”
甘大應是,甘小棠看著那屋子再看看劉三娘,這店裡有菜有肉有魚還有乾貨,再加上醬料,米麵糧油,再添一個雞,這不就妥妥一個社群菜店,她家的女人可真了不得,自己就琢磨出一站式服務。她當時讓鄒小戲在肉攤邊上賣菜真的沒想這麼長遠,她還以為古代人接受不了這種模式。
但是古代人會怎麼想,其實都是現代人在想當然。古代人也不笨,覺得好的事自然能接受。
“這邊還要打個案板。”劉三娘說,“天氣熱了,這滷菜生意也可以做起來。”
“娘,那小戲一個人在這看顧不來。”甘大說。
“看顧不來不知道請人啊。”劉三娘說,“我覺得鄭小秋就挺好,以後咱們不在村裡住了,這收菜我也想交給她,她收菜再進城幫忙賣,讓大郎幫著接送,挺好。”
“那都聽孃的。”
滷菜?甘小棠耳尖聽到關鍵字,阿婆還會做滷菜賣,那手藝應當很好了,前兩年都有心無力,今年她應該可以嚐嚐看。
劉三娘會滷菜,但是她學的這個方子講究,又費香料,並不常做,只等到夏天,肉不經放,隔夜就臭了,賣不掉也吃不完的肉,劉三娘才會滷了,之前只自己吃,後來那個味在坊裡飄蕩,饞的孩子嗷嗷叫,有街坊厚著臉皮上門討吃,劉三娘才拿出來賣,其實那也不算正經賣,滷好了往門口一放,各家拿碗來,連肉帶湯十文錢一碗,肉吃完了再拿湯煮一碗麵條,也是美滋滋。
裡頭肉的煮爛糊,不單單是肉,還有豬下水,反正事先說了裡頭的東西,你要能吃就吃,不能吃就別吃。
時人不喜歡吃豬下水,主要是不會弄,煮出來一股臭氣,所以不肯吃,劉三娘弄得乾乾淨淨,一點異味都沒有,反而有特殊的口感,越嚼越香。
每次滷一大鍋出來都是沒多久就賣完,等到天氣轉涼,劉三娘不滷了,他們還念念不忘呢。這不有街坊看到劉三娘就提到這茬,“今年事忙的,還滷肉賣嗎?”
“賣,當然賣,現在有這麼大個地方,可勁折騰。”劉三娘笑說,“家底子都空了,現在可不是惜力的時候。”
“那還賣十文錢一碗?”街坊問,當初劉三娘那勺子挖的,一海碗能有大半碗肉,十文錢應當是不賺錢的,香料可都貴著呢。她當時也不是做那個買賣,只是順帶滷了,這要專門賣,再那樣賣可就虧了。
“還是十文錢一碗,就算家底子再沒有,我還能賺街坊的錢嗎?”劉三娘笑說,“不是明日就是後日,到時候記得來捧場。”
劉三娘說幹就幹,拉著甘十一的小馬就去了周大夫那,“周大夫,我來拿幾味香料。”
“說了多少次,在我這不是香料,是藥材。”周大夫無奈起身,“還是那幾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