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代明濤> 第21章 編練新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1章 編練新軍 (1 / 2)

事實上,這年頭別說是普通小戶人家,就是望族大戶或皇宮廚房,灶臺上用的鍋,一般是一到兩口鐵鍋用來炒菜,另用一口鐵釜用來煮飯。

因為釜比鍋便宜,且更耐用,容積也比鍋大得多,而鹽場煮鹽的釜還要更大一號,為圓桶狀,底下則是橢圓形,正適合安裝在爐灶上。

劉儉畫了圖紙讓夾倉鎮的鐵匠作坊打造了幾個煤球模子,找木匠也做了個蒸餾鍋蓋,當然叫釜蓋更合適,也就是密封性好一點,蓋上裝了個集中排氣鐵管。

再派人去宋友明的田莊拉來幾車煤,當天就在夾倉墩用人工打碎煤炭呈粉末狀,混上泥土用水撐拌粘稠,再用煤球模子壓成一個個煤球曬乾。另請了能砌築煤球爐灶的泥瓦匠兩個,將墩堡中伙房的灶臺都拆了,另建成煤球爐灶,先試驗燒水,效果當然不錯。

準備這些用了四天時間,劉儉早早派泥瓦匠去鹽場拆了幾座灶臺,重新砌築成適合用煤球的爐灶,安裝了鐵釜。

其間喬縣令派來了四位鹽倉大使,四位新任巡檢,這日一早,劉儉再帶著眾人一起前往鹽場,正式啟用新爐灶煎煮經過去澀去苦灰滷後的滷水。

爐灶內用耐火磚建起的是直筒式,空間相對小一點,底下有孔洞可以漏灰,一爐可裝六到九個煤球,很快被點火引燃,大鐵釜內一次可裝一桶半黃褐的滷水,蓋上木製的密封鍋蓋,不一會兒就有白色蒸氣從鐵管排出。

一釜滷水煮了一個時辰就差不多快乾了,但灶內煤球的火還很旺,一名煮鹽的灶戶甲首又添了半桶水,到中午時又煮幹了。

那位甲首還打算再加水,劉儉叫停了他,讓人將灶內未燃盡的煤球用火鉗子逐漸取出來,開啟鍋蓋一看,釜底有一層結實發黃的鹽,劉儉用鹽鏟挖出一塊裝進碗裡,待冷卻後拈起一點塞進嘴裡嚐了嚐,還是有點發苦。

“大家都來嚐嚐,看是不是比以前煮得發黑的鹽要好一點。”

“俺來試試!”灶戶甲首是老煮鹽師傅了,嚐了一撮鹽後連連點頭,笑道:“確實比以前煮的鹽好多了,以往這一釜滷水要煮大半天,現在半天都不用,可快了。”

劉儉心裡大喜,命灶戶們將幾個釜的粗鹽都取出來裝進一個大木桶內,倒熱水化開成粘液,用早已準備好的兩面毛氈中夾層有土木灰的濾篩再過濾一次,然後加一碗香料進去拌勻混合,再倒進釜內回鍋一次。

又是一個半時辰後,水分被蒸發,煮出來的半釜鹽層,僅表面有一層黃色,內部則呈月白色,離雪白還差一點,於是再回鍋一次。

當日黃昏時,第一鍋如雪花船的細砂白鹽終於煮出來了,因混了香料祛除澀味,口感更好,完全沒了苦味。以往僅是月白色的鹽就稱為“精鹽”,能賣出四分五到五分銀子一斤,這種一斤至少五分銀子了。

第一鍋試驗品弄出來了,隨後推廣讓鹽場倉大使來做,劉儉只需要控制煤球就好了,不然用木柴火力不夠,可達不到這個效果。

次日,劉儉先讓四名倉大使在濤洛鹽場主持改建爐灶,並按新條例管理灶戶收鹽,將買煤製作蜂窩煤的事,交給了宋友明的叔父宋安,可以在濤洛鎮那邊另找地方做工坊。

劉儉則帶著四名原驛站鋪兵小旗到巡檢司,新任夾倉鎮巡檢叫周志和,三十多歲,原是傅疃馬驛的驛卒小旗,弓馬嫻熟,經常來往莒州萊州各地,熟知地理人情,讓他做巡檢,劉儉都覺得有些屈才。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