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唐軍主力在前線鏖戰的時候,後方也並沒有變得清閒。
隨著十幾萬戰鬥人員不斷向前推進,後勤方面的任務也變得越來越繁重。雖然說大軍開拔的時候,本身就會攜帶一部分給養輜重,但仍有相當一部分需要從後方起運。
一方面自然是為了確保物資的安全,另一方面則就是有的物資需要進行階段性的籌措。特別是唐蕃此戰雙方都投入了多達幾十萬的兵力,戰爭有極大的機率會陷入彼此對峙的消耗戰,甚至後勤極有可能會成為影響戰爭勝負的最大因素。
過去這段時間裡,後方的唐軍大本營也在不斷根據前線傳回的戰報調整物資徵調的計劃。雖然這裡並沒有激烈的交戰發生,但所承受的壓力同樣不小。
特別在當蕃軍執行斷流阻敵計劃的時候,唐軍主力推進緩慢,後方大本營承受的壓力可謂是空前巨大。且不說每天源源不斷向青海腹心行進的輜重車隊,就連負責後勤事務的宰相劉幽求都愁的掐斷鬍鬚、逐日稀少。
當所有的消耗計簿匯總之後擺在聖人案頭的時候,李潼看著那一個個驚人的數字,也是頗感觸目驚心。這些數字本身已經極具衝擊力,而若再聯想到其背後所匯聚的成千上萬人的辛苦勞作生產,不免就讓人更加的心疼。
中古時代,生產力本就偏低下,這些物資被辛勤的生產出來,旋即便又投入到戰爭這一巨大焚化爐中,被快速的消耗一空。
一想到這一畫面,李潼心中便不免有些抽搐疼痛,乃至於生出一種悲天憫人的疑問:這個世界為什麼要有戰爭這種可怕的東西?你們這些蕃賊們難道就不能躺平任操,搞得老子征服成本這麼高!
當戰爭的成本逐日遞增,對於回報的渴望也就變得更加迫切。沒有利益的戰爭就像一朵煙花,璀璨只是一瞬,但卻不能持久。
所以李潼這段時間也是忙得很,再次發揮出他摟錢小能手的稟賦,希望能夠在青海這片土地上榨出可觀的油水出來。
講到戰爭的收益,最直接的敲骨吸髓的掠奪,透過戰爭摧毀敵人的抵抗力量,然後便是盡情的搜刮。其次便是對土地和人口的佔有,透過持續不斷的奴役生產獲取利潤。
對於青海這片土地,近代有所借鑑的模式便有三種,分別就是前隋、大唐以及吐蕃的征服與統治模式。
這當中手筆最大的自然是前朝隋煬帝,在將吐谷渾滅國後直接設立郡縣進行統治,但因為種種的原因,最終只搞了一個寂寞。
大唐在攻滅吐谷渾之後,並沒有介入太深,仍然給予吐谷渾貴族極大的自治權。這樣既減少了後繼的投入,一定程度上也算是維持了邊疆的穩定。
但事實證明,吐谷渾原本的統治者已經變得不合時宜。特別是在吐蕃強勢崛起的地緣局勢中,吐谷渾的統治者已經不配再享有這一片土地。
講到在青海地區的統治與利益獲取,吐蕃反而做的比大唐更好。雖然仍扶植起一個吐谷渾傀儡政權,但卻並不給予太大的權力,而是由吐蕃派遣大臣直接進行統治。幾次唐蕃大戰,吐蕃也因此獲益匪淺。
但吐蕃的這種統治弊病也很明顯,那就是坐鎮青海的噶爾家族勢力壯大、乃至於形同割據。
結合此前各方的經驗與大唐目下的狀況與需求,李潼心裡也漸漸有了一個比較系統完整的構想計劃。
雖然眼下青海的戰爭尚未完全結束,但也已經進入了收益階段。諸土羌部族雖然不是主要的戰爭對手,但是既然他們沒有在戰爭開始之前便站在大唐一方,自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獲得人身的安全。
雖然這些土羌早在噶爾家的統治下逐漸淪為赤貧,但人口基數還算可觀,仔細刮一刮、仍有一些油水。大軍進入青海之後,單單在諸土羌部族中搜繳的牛馬畜力,便已經數以十萬計。
相對於唐軍的海量投入,這一部分收穫雖然也談不上可觀,但總是聊勝於無。真要講到牛馬的繳獲,其實吐蕃才是大頭。吐蕃那特殊的後勤方式,雖然能夠極大程度的降低戰爭成本,可一旦遭遇戰敗,那就是妥妥的運輸大隊長。
以往大唐與吐蕃作戰時,單單一場稍具規模的戰鬥獲勝,便能繳獲數萬頭牛馬。大唐已經掃蕩青海過半區域,結果才在土羌中獲取到這麼點,可見吐蕃過往多年在青海的搜刮之狠。
雖然說青海對大唐而言是有著非常重要的邊防意義,需要注重長期發展,避免竭澤而漁。但見到吐蕃對土羌們的搜刮力度,這些土羌們還能忍受下來、不敢進行大規模的反叛,李潼便覺得力度大一點其實也沒什麼,蕃賊颳得、我刮不得?
從青海先期繳獲的這些牛馬,其中大部分直接投入到了接下來的戰爭消耗中,另有一部分則被運回隴邊本土,作為官廄牛馬出租,以補償戰爭所造成的耕墾勞動力不足。
除了牛馬牲畜之外,另一個大的收穫就是人口。青海整體雖然地廣人稀,但時代於此繁衍生息的羌人數量還是頗為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