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冠冕堂皇與堂而皇之的區別> 0796 東西殺敵,叛唐必死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0796 東西殺敵,叛唐必死 (1 / 4)

當數萬突厥騎兵出現在河外草原上,當眼見到那聳立於地平線上的高大城池與兩側無數烽堡時,包括可汗默啜在內許多人都不免有些傻了眼。

“唐人這是瘋了?竟然遠出河外幾百裡構此繁事!”

眼看著那已經渾然一體的城堡防事,默啜心情變得很差,忍不住便破口大罵起來。

雖然此前他也聽說一些唐人於河外修築工事的訊息,但料想無非一些簡單的溝塹拒馬之類,又或是一些單薄的遊騎崗哨,對此並沒有放在心上,反而覺得這是河曲局勢不夠平靜、唐人膽怯氣虛的表現。

畢竟當年河曲戰敗、逃回漠南後,默啜雖然很長時間都沒有重回這個傷心地,但對河曲方面的訊息還是異常關注的。

陝西道大行臺對於河曲周邊諸胡態度絕對稱不上友好,像鐵勒中的回紇以及吐谷渾部落等,對於行臺暴政都叫苦不迭。甚至早年契必明北進所招撫的鐵勒諸部都暗生離心,乃至於暗中聯絡鬱督軍山的突厥牙帳,希望突厥能夠派兵接應他們叛唐北逃。

所有這一切訊息都表明唐國雍王李濟剛愎自用、狂妄自大,不能融洽邊情。而且在陝西道強硬政策之下,擾亂並不止於河曲一處,隴右方面與吐蕃交戰頻繁,甚至還試圖染指隴南的中立地帶,於諸邊廣數敵人,同時也不容於其國朝廷。

正是因為掌握瞭如此翔實的訊息,默啜在漠南勢力稍有恢復之後,便直接引兵入寇唐國的河東道,結果就是大勝而歸、勝果喜人。而且唐國朝廷與行臺之間的矛盾也更加凸顯出來,竟然比默啜此前的判斷還要更加嚴重得多。

默啜對此自然是欣喜不已,但卻沒想到唐國的朝廷如此不堪一擊,僅僅過了幾個月的時間,唐國形勢便發生逆轉,行臺雍王竟然直接入主朝廷中樞,快到默啜都還沒來得及循此展開什麼新的計劃。

不過大唐國內這一次的權力變革也讓默啜看到了一個新的機會,雍王東走入朝,一定會將原陝西道人馬大批抽走才能控制住朝中局面。相應的河曲方面的防務一定會有所削弱,這就給突厥再次入寇提供了機會。

默啜之所以對河曲之地念念不忘,不只在於此前那一場慘敗,更在於河曲六州對突厥的繼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從突厥本身而言,作為雄霸大漠南北近百年之久的強大帝國,突厥本身也已經形成了疆土與制度上的傳統與概念,漠北鬱督軍山便是突厥可汗王權的象徵,也是漠北群胡聚居所在。相對而言,漠南之地對突厥就屬於比較偏遠的疆土。

此前骨篤祿兄弟自河曲叛出,遊蕩於漠南,並頻頻寇掠大唐河東、河北諸州,只是因為當時實力仍然比較微弱,不足以支援他們返回鬱督軍山重建汗國。可是隨著實力壯大到一定程度,骨篤祿還是率眾北返鬱督軍山,只將默啜留鎮漠南黑沙城。

哪怕在突厥勢力最壯的頡利可汗時代,漠南地區也僅僅只是作為與大唐交戰的緩衝地帶,是一個外藩領土。隨著東突厥滅亡,突厥影響力銳減,在漠南地區更加失去了統治基礎。

唐國於此境疏於防備的時候,或還能劫掠鬧亂一番,可一旦唐國大軍來攻,突厥騎兵便不得不向北逃遁、以避鋒芒。這樣一個旋來旋去的局面,自然不利於建立起長期穩定的統治。

在以漠北鬱督軍山為統治核心的突厥王權傳統下,向河曲進軍無疑是對他們最為有利的,只要衝破了黃河套區,繼續向南便可直接撼動大唐的統治核心關中地區。無論是路線上,還是出於攻堅方面的考量,都要遠遠比其他幾條路線更加優越。

頡利可汗當年兵臨渭水,逼迫建國未久的大唐簽訂城下之盟,至今都是突厥遺老們念念不忘的高光時刻。更不要說如今河曲六州還有十幾萬突厥降戶定居,若能將這一批人眾迎回漠北,無論是對實際勢力的增長,還是對可汗權威的樹立,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默啜這個可汗上位未久便在河曲遭遇慘敗,不得已逃回漠南重整旗鼓,雖然在河東方面取得了大勝,但這仍遠不足以重新樹立起他的威望。

雖然東北方面契丹的叛亂也讓默啜看到此方大計可圖的機會,但終究不是他的根本利益。特別契丹李盡忠狗一樣的東西,竟敢妄稱無上可汗,讓默啜對這個狂妄東虜充滿厭惡。

如果不是因為志圖河曲、分身乏術,加上還需要契丹叛亂吸引唐軍兵力,他甚至都想揮師東進抄了契丹人的老巢,給這些東虜雜胡們一個深刻教訓,警告他們不要妄想挑戰突厥可汗的權威,順便接收一批大唐在東北扶立起來的羈縻勢力。

這一次進圖河曲,是默啜寄予厚望的一場翻身仗,為此將早年歸國爭奪汗位都沒有盡發的漠南嫡系人馬都盡數帶來,並勒令漠北牙帳同樣遣軍助戰,同時從河曲上下發起進攻。

可是默啜這裡剛剛抵達戰場,便被唐軍所營造起的盛大工事潑了一盆涼水,心中自然滿是驚惱。

不過很快麾下便有謀臣進言道:“往年唐國向來據河以守,河道南北便是兩國分野。今唐國竟然深入我境,河外懸築孤城,且用工倉促,壅垛全無,兵無回踵遮蔽,觀勢雄大,只是虛張聲勢、掩其疲敝,只需旗鼓勇進,一戰可以辨其虛實!”

默啜得失心重,因此思緒略有紊亂,不過在聽到這一番話後,緊張的心情還是有所緩解,轉馬回軍,然後便勒令精銳人馬向遠處的大城衝擊。與此同時,大軍本部也分遣斥候去尋找合適的駐紮營地。

不過前路戰鬥還未打響,斥候首先回報的訊息便不甚樂觀。河外地勢倒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因此駐營方面對地勢的要求並不大,但有一點關鍵的因素制約甚重,那就是必須要水草豐美。

畢竟突厥騎兵們一半的戰鬥力都集中在戰馬上,馬力如果得不到充足的續航養護,那所帶來的後果也是頗為致命的。而且就算不考慮戰馬問題,數萬大軍本身對水源的要求也是極高的。

可是隨著斥候在周遭境遇一通遊走巡察,很快便察覺到唐人築城的狠辣之處,那就是大規模的水源草場幾乎都被囊括其後。

雖然也有一些零星的草甸水塘分散於外,但這些地方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而且就算沒有被破壞,憑這些零星之地也很難滿足整支大軍的需求。

在此城東北方向雖然還有一條黑水注入黃河,但那已經是近百里之外,而且河道交匯處灘塗密佈,並不適合大規模的突進過河。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