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冠冕堂皇與堂而皇之的區別> 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 (1 / 2)

李思訓前一刻還在堂中苦口婆心勸告雍王相忍為國,然而下一刻就納頭便拜,其態度轉變之快簡直令人咂舌。

在堂同行諸朝士們見到這一幕後,雖然神情略顯尷尬古怪,心情也複雜至極,但卻並沒有因此而覺得李思訓趨炎附勢、全無底線筋骨。假使易地而處,換了他們自己面對雍王的連番詰問,也實在沒有更好的應對方法。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但神都革命、聖人履極以來,這兩者可以說是殊無建樹。

此前為了維持朝局的穩定,削減邊患的壓力,割陝西授給雍王,西面徵戎諸事一應付之。而朝廷真正所主導的戰事,年前突厥南寇,以河東諸州為無人之境,任性往來。雖然倉促聚集十萬大軍,但唯是望風而飽飲羶塵,全無功績可誇。

突厥退走之後,更進一步的征伐計劃還未實施,作為計劃中反擊突厥力量一部分的契丹又叛亂於東北。如何定亂還未議定,接著又爆出欲與突厥議和的醜聞,以致河東民怨沸騰、海內為之譁然!

戎事已經一塌糊塗,至於祭祀則就更加的一言難盡。最初是因為革命新成,時局動盪不安,甚至就連西京長安都被亂民所佔據,面對這樣的情況,朝廷中樞自然不可能倉促西遷。

接下來長安動亂雖然被快速平定,但卻又邊釁頻生、關西戰事不斷。再加上當時掌權的宰相李昭德、狄仁傑等都不希望朝廷中樞過早的遷回長安,事情也就此擱置下來。

而當李昭德、狄仁傑相繼淡出時局之後,朝廷內部雖然也有了明確的希望重返關中的聲音,但行臺早已坐大,成了一個獨立於朝堂之外的強大勢力。

拋開這當中種種曲折不談,皇帝履極以來,始終無臨關中故業、不曾親謁皇陵,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今雍王據此發難,在場眾朝士們也頗有無言以對之感。

李思訓除了當朝宰相之外,更有一層宗家耆老的身份,面對這一問題,所感受的壓力自然更大。雍王以此問他,可以說直接將他擠兌進了牆角中去,不再有轉移話題的餘地。

若朝廷還有足夠的力量遏止雍王東行,這個問題自然不成問題,皇帝與朝廷又何懼返回關中。若朝廷無阻此勢,那李思訓膽敢施加阻撓、無疑就是宗家敗類、社稷罪臣、名教之賊!

朝廷眼下是個什麼情況,李思訓身為宰相當然明白。特別是在驚聞狄仁傑死訊後,只怕實際的情況較之他所知還要更加惡劣。

面對雍王如此逼問,他的堅持可以說是全無價值、甚至除了給自己招來災禍之外,已經全無意義。

見李思訓還算識趣,李潼也點點頭,抬手示意其人歸席繼續談話。從現在開始,他這番東行便進入了第二個步驟,那就是迎皇統重歸關西、重修禮祀、以正國本!

“斗膽請問殿下,狄公薨於汾州,究竟是……”

李思訓歸席後便又壯著膽子詢問道,新年以來朝局變幻過於幽深晦澀,甚至就連他這個宰相都有許多觸及不到的隱秘存在。

比如說這一次突厥請降,就是在雍王於長安斬殺突厥使者並率軍東進之後,神都朝堂中才得知這一訊息。甚至就連李思訓這個宰相,在此之前都被矇在鼓裡。

這件事如果要作深究的話,那意味著皇帝連滿朝臣員都不再信任,神都朝堂即刻便要崩潰。所以此前論事的時候,朝臣們都是極為默契的避開這一點,不敢揭開這最後一層遮羞布,只是著重於商討如何阻止雍王東行。

至於狄仁傑北行,究竟只是單純的安撫河東情勢、還是兼領與突厥議和事宜,這自然也說不清楚。

聽到李思訓的問題,李潼眸子一黯,繼而說道:“汾州傳告,言狄公病臥靈石驛、懸樑自盡。但狄公社稷老臣,食祿近甲子之久,名滿天下,既受命而出,又豈會、豈敢作自棄自毀之想!此中必有隱情,唯今社稷所重需明正禮祀,大事克定之後,再嚴查此中兇隱!”

有關狄仁傑之死,李潼所知同樣不多,但他並不相信或者說不承認狄仁傑是自殺這一說法。無論真實情況究竟如何,他都會追究到底,只是事分輕重緩急,在正式抵達神都之前,別的事情都要先放在一邊。

李思訓等人聽到這話後,心中不免微有凜然,雍王如此嚴肅表態,就意味著未來都畿之內一定會因此掀起一番腥風血雨。

這樣強硬的態度,的確讓人心生畏懼,但除此之外,又隱隱有幾分安心。特別是跟此前朝廷處理崔玄暐一事相比,自有高下之判。所謂兔死狐悲,誰也不願自己一條性命丟得糊里糊塗、不了了之。

回答完這個問題後,李潼便又問起當下神都情勢如何。李思訓等人既然已經投向了雍王,自然也就無謂再作隱瞞。而且雍王既然敢率軍東出,對於神都局面肯定也已經有了一個相當深刻的瞭解,眼下再問,無非稍取互補。

李潼靜靜的傾聽著李思訓等人的講述,大的趨勢上與自己所瞭解大同小異。因為他出兵一事,如今整個神都已經混亂至極,人心浮躁,幾無秩序可言。朝會已經完全停止,皇帝只在深宮不出,除了有限的一些宰相併重臣之外,已經完全不見外臣。

聽到這裡的時候,李潼眉梢不禁一跳,心裡生出幾分不滿。如果說此前行臺與神都之間的矛盾還僅僅只在於權勢之爭,他對他四叔這個人並沒有什麼偏見,那麼現在則就是真的有些不爽了。

人生在世,從來也沒有一帆風順,困難在所難免,或是無計可施、或是一通亂忙,但最不可取的人生態度無疑就是消極怠事,佔著茅坑不拉屎。

特別他四叔如今仍然還是大唐皇帝、天下之主,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非但不積極的想辦法解決,反而乾脆窩起來逃避問題,實在是有欠擔當。哪怕是尋常人家,一家之主這樣的態度都會讓人看不起,更不要說一個身當社稷之重的皇帝!

李潼有這樣的感受,也不僅僅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而是基本的人生態度與他四叔不同。雖然說他四叔所面對的困境與承受的壓力都是由他施給,但他之所以統軍東來,本質上也是為了與整個朝廷進行對話,尋求解決當下困境的一個方案。

如果僅僅只是為了奪取大位,李潼大可不必更作粉飾。他之所以只率少量精兵東行,並且在不同的階段提出不同的口號與主張,還是為了能夠相對平穩的完成權位的遞交,儘可能保持朝廷權力結構與元氣,以應對接下來將要席捲整個河北的契丹叛亂。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