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個長久的諾言,有些故事或許需要用一生講完....
京都大學體育館內,一個平凡而樸實的故事正在漸漸的泌人心肺,很少會有人選擇在新生入學典禮上講故事,並且還是講一個有點讓人不知所云的故事。
但誰讓講故事的人是弘文那,他的文采已多次被證明,所以即便開篇故事的語言非常的平澹無奇,大家還是選擇了聽下去,當然,這也與陳天弘前面的氣氛渲染有些關係。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喪事完畢,父親要到金陵謀事,我也要回京都念書,我們便同行.....”
......
陳天弘講述的時候不止聲音低沉,語速放的也十分緩慢,他想讓在場的眾人都能聽清楚,這就造成當他讀完前三段,寥寥二百餘字,卻用了近五分鐘。
不過,效果還是很明顯的,眾人彷佛不是在聽,他們的面前宛若有了一張稿紙,紙張上是陳天弘講述的文字。
開始的前三段聽來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僅交代了下人物和簡單的故事情節,無外乎主人公因為祖母死了,從京都回彭城老家與父親奔喪,奔喪完畢後父子倆同行返程。
但讓大家明白了這個故事是講述什麼的,開頭第一句就已落筆點題,對應故事名《背影》,寫的是父親的背影。
.....
“呵呵,這孩子是想寫父愛嘛?寫父愛用背影作為切入點去突出,有點意思,不過這故事的背景時間有點久遠了啊!卻也沒問題,故事從他爺爺哪裡傳來的....”
主席臺上的石局長在暗暗的分析著,從他的角度來看,還是有點代入感的,如果換想到那個時代,當時很多家庭的確過得光景不是太好,父子之間的情感也更為隱晦,更為沉默。
這讓石局長升起了好奇心,他倒要看看陳天弘會如何描繪那個時代的父子情,在座的校領導,教授老師們也是如此想的。
學生們則沒有想那麼深,他們只明白了故事講的是啥,代入感基本沒有,連帶著期待感就差了。
好在出於對陳天弘的信任,他們選擇了繼續聽下去。
......
“到金陵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裡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
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
聽完這一段的時候,學生們終於有點代入感了,因為無論新生還是老生,他們想起了自己在去學校報道前的場景。
那時候母親如往常一樣的嘮叨,擔心這個,擔心那個,而平常沉默不言的父親也一反常態,如同母親一般變得優柔寡斷起來。
他們如同故事裡的主角一樣勸阻父親,認為自己已經是大學生了,成人了,不需要父母陪同了。
只是父親仍放心不下,託付給誰都不放心,到最後即便身上有事,也會選擇放下,陪著他們一起去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