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目訓練正有條不紊展開。
受地球曲率影響,戰艦上的相控陣雷達,對低空的探測距離有限,一般只有幾十公里。
而這也是為什麼,飛行員們要苦練超低空突防的原因。
當然,很多先進的反艦導彈,就是用超低空突破,從而提高成功率。
以幾乎擦著海面的高度,掠海飛行過來,會讓海上的戰艦預警時間有限。
從發現目標,到組織武器攔截,對於每秒一兩公里甚至更快的反艦導彈來說,留給戰艦防空的時間,只有一二十秒。
這麼短的時間,如果反艦導彈數量又足夠多,那就形成飽和攻擊了。
戰艦遇到這種情況,特別難以應對。
為此。
有航母的國家,都會研製裝備預警機。
恰如卡森號航母放飛的預警機,它升空之後來到了約六千米的高度。
透過機載雷達,如‘居高臨下’一般,對數百公里範圍空域展開警戒。
那些想要透過超低空突防的敵人戰機或者導彈,就根本無法躲過預警機的‘眼睛’。
兩架後續升空的戰鬥攻擊機,則不遠不近的,伴隨在預警機周圍。
三架飛機,繞著航母戰鬥群盤旋飛行,但距離航母會越來越遠。
所以如果雷達上,用線條將它們飛行軌跡展現出來,就像是螺旋狀的圓盤蚊香。
如此飛行,是典型的執行重點保護警戒。
如果是戰爭時期,那就會有兩架預警機、四架戰鬥攻擊機升空。
分為兩個組,一組朝著敵人可能來襲的方向飛去,執行戰鬥警戒任務,另一組則在航母戰鬥群上空螺旋繞圈飛行,執行防空戒備任務。
今天的科目太簡單了。
兩架‘敵機’很快就被預警機的雷達,給探測發現了。
經過識別之後,發現不是自己人。
飛行速度、高度、航向,又是衝著航母戰鬥群來的。
按照流程。
雷達操作員立刻透過聯合戰術資料鏈,通知航母戰鬥群的空情指揮官。
指揮官立刻決定,安排戰機前去監視。
很快。
航母飛行甲板上的‘戰備待命’的兩架戰鬥攻擊機,就緊急領命,彈射起飛。
根據預警機提供的‘敵機’目標資料,直撲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