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詔令天下,清除太平道人。
張角被迫提前起事,時光和七年二月,也就是最冷的時候。
張角自封天公將軍,其弟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在冀州燒殺搶掠攻克官府聲勢浩大,短短一月之間各方響應,大漢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
黃巾大軍勢如破足,各方失守有問鼎之勢,震動京都。
就連朝堂上的那些官員都沒有想到,他們在地方上的佈置會如此的不堪一擊。
他們還想著要撿功勞呢?現在不亡國就不錯了。
這些個官員,跟漢王朝的關係,那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現在都知道怕了,當然朝堂之上也不乏一些有本事的人。
左中郎將皇甫嵩上表,解除黨人之禍,讓他們出錢贖其罪以充軍資,什麼是黨人呢?也就是一些士大夫貴族。
在桓帝時期,巧取豪奪不聽政令。
當下是不如從前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個個家資充盈富得流油。
而朝廷因為劉宏的揮霍,早就沒什麼錢了,兩方正好一拍即合。
有了錢了,自然就能辦事了。
劉宏隨即命令,北中郎將盧植平叛冀州張角所部,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平叛豫州潁川,其他官員征討各方。
這一南一北的,劉宏首先想到還是自保。
百官還想著天威所至,百姓歸附。
可沒曾想首戰不利,時光和七年四月,波才率領潁川黃巾奇襲,致使朱儁大敗。
皇甫嵩前去救援,卻又因孤軍深入,被困長社。
都這樣了,朝廷還不知道同仇敵愾呢?
朝堂上照樣內鬥不斷,郎中鄭鈞上表請斬十常侍。
說什麼天下大亂就是因為宦官誤國,這不是連帶著說劉宏聽信謠言嗎?
那下場能好嗎?直接以私通張角的罪名被處死。
以張讓為首的宦官勢力,一看這樣下去不行啊!躲得了一次躲不了第二次。
就向世家官員身上潑汙水,說他們故意的不作為,趁機除掉他們。
劉宏還真信了一點,詔令天下所有的有識之士一起討賊,立功者封官受賞。
劉宏想的是,人越多戰事就會越順利。
他可不會想著什麼社稷的安穩,就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命令,成為了亂天下的根本。
各地群雄得以嶄露頭角,劉備等人也都是在這個時候起來了。
身在泰安的潘閭,也因為這道命令有了底氣。
這一個多月他可沒少被動挨打,越是這個時候就越要守規矩,他可不會帶著自己手下的部曲亂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