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大人?”
顧思年猶猶豫豫的說了一句:
“蘇大人能力足夠,但此前只是從四品琅州別駕,直接任命為正三品經略使會不會引來非議?”
“哎,有德有才者居之嘛。”
塵堯擺了擺手:
“朕定的人選,誰敢有異議?”
“那微臣就遵旨了!”
顧思年深深彎下了腰肢,目光中帶著一抹異樣的光芒。
塵堯轉過身來接著說道:
“吏治民生咱們聊完了,接下來朕想跟你聊聊邊關的防衛。”
身披龍袍的皇帝伸手指了指北燕:
“此戰咱們打贏了,贏得酣暢淋漓,但用你的話說,北燕雖然傷筋動骨,但還遠未到元氣大傷的時候。
兩朝能議和,無非是因為我們都不想打了,但朕很明白,以申屠梟的狼子野心,他們早晚還會揮師南下,犯我大涼!”
“陛下聖明!”
顧思年附和道:
“燕軍退兵議和,也不過是為了休養生息、恢復國力罷了,申屠梟正值壯年,早晚會舉兵,再起戰事!”
“依愛卿之見,此戰可保邊關幾年安穩?”
“至少三至五年。”
顧思年十分肯定地說道:
“燕軍多支主力騎軍被打垮、打殘,有的接近於全軍覆沒,前後折損戰馬近十萬匹。
這麼大的損失,即使以北燕的國力也承受不住,培育戰馬、招募新兵都需要大把的時間,用三到五年來恢復軍力是最起碼的。”
“三到五年也很好了。”
塵堯冷笑道:
“總好過以前年年犯邊、襲擾百姓、攪得各州郡不得安寧。
從地形上看,北涼三州突出國境,向北崛起,燕人若是進犯,北涼道首當其衝。
只要守住北涼道,燕軍即使攻破其他各州也不敢深入我朝腹地,因為他們的退路隨時會被截斷。
這也和愛卿之前的說法一樣,咱們可以集中兵力防守北涼,減輕邊關六鎮的壓力。”
顧思年應聲點頭,這些話就是當初他勸說皇帝北伐的理由之一。
塵堯看著北涼三州輕聲問道:
“如今愛卿執掌北涼軍政,首要之務就是防範燕人南下,你覺得,北涼三州該駐多少兵馬才能力保北境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