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遊戲競技>足球修改器筆趣閣小說> 第七零七章 歐洲效率之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零七章 歐洲效率之王 (1 / 4)

國際米蘭在歐冠中的勝利,讓內拉組裡們有了足夠的理由嘲笑同城死敵的輸給紐卡斯爾的慘狀。

而歐羅巴大陸大部分專業媒體在談論起這兩場比賽的時候,都認為:紐卡斯爾之所能夠依然留在冠軍盃這樣歐洲俱樂部最高階別的賽事之中,並且能夠在客場爆冷擊敗意甲領頭羊,除了主教練裡傑卡爾德的努力之外,和瘋子李在之前兩三年時間裡為這支球隊打下的堅實基礎是分不開的。

因為瘋子李留給這支球隊的財富實在是太多了——

成熟技戰術、豪門計程車氣和氣質、完整的陣容、充滿潛力的預備隊、完善的青訓系統和球員選拔系統、全世界之內的巨大名氣……甚至連裡傑卡爾德這樣世界級的超級名帥,都是瘋子李在位的時候,費盡心機才帶給聖詹姆斯公園球場的。

如果說【喜鵲軍團】的成型是一座尚未完工的百層摩天大樓,那麼瘋子李就像是一個稱職的建築師一樣,在離開之前已經牢牢打好了監視的地基,並且將這座大樓修到了九十層以上,剩下的十層就算約翰亨利請一個英格蘭鄉下的泥水匠來胡亂隨便修建,也不會出什麼大的問題!

既然連一支籠罩在瘋子李身影之中的球隊都無法戰勝,阿萊格里,你憑什麼來和擁有瘋子李的國際米蘭來競爭?

無數瘋狂國際米蘭球迷得意洋洋的反問。

而歐洲冠軍盃的首回合勝利,也讓大多數內拉組裡們暫時忽略了老對手【紅黑軍團】在聯賽積分榜上的領先優勢。國際米蘭俱樂部上下一片歡騰景象。俱樂部主席馬西莫莫拉蒂,在2月23日出席一次關於聯合國抗飢餓轉向的俱樂部公益活動宣傳的時候,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自己非常滿意球隊的狀態。

“那麼,在何塞和瘋子李兩個人之間,您認為誰更加適合國際米蘭呢?”

意甲都靈市的媒體記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很顯然,這位具有尤文圖斯球迷傾向的老兄帶有挑撥離間的味道。

不過,隨著瘋子李為目前這支國際米蘭帶來的勝利越來越多,不可避免地將會被人拿來和前任【狂人】穆里尼奧作對比。當然,從戰績的崛起的傳奇程度來說,狂人不如瘋子,但是從兩位世界級名帥為梅阿查帶來的榮耀來說,瘋子李目前依舊在追趕著的角色上面。

畢竟,穆里尼奧上賽季為國際米蘭帶來了至高無上的三冠王,他的成就是過去時和現在時,而瘋子李承諾的榮耀,不管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卻仍然是將來時……

雖然【狂人】在最輝煌的時候選擇了皇家馬德里,但是他留在這裡的威望依舊是巨大的,球員和球迷依舊在傳誦著他的故事……再加上瘋子李和穆里尼奧之間並不和睦,本賽季屢屢爆出對戰,因此這個時候不管莫拉蒂選擇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引起兩位超級名帥的粉絲們的不滿,甚至會造成國際米蘭更衣室的動盪。

和稀泥式的回答顯然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

“……何塞是一位偉大的教練,他帶給了梅阿查巨大的榮耀,一直以來都是梅阿查最受歡迎的人,但是如果讓我選擇的話,我想我的的答案也許會是——李!”

莫拉蒂出人意料。

他並沒有含糊其辭,或者採用公交式的回答。

而是清晰,準確。

……

相關的報道很快就見諸於報端——

《米蘭體育報》:“莫拉蒂:瘋子李比穆里尼奧更加適合國際米蘭……”

《羅馬體育報》的措辭就更加誇張了一點,他們直接將‘適合’兩個字改成了更具有對比性的‘偉大’,評論道:“國際米蘭主席認為穆里尼奧不如瘋子李偉大……”

《都靈體育報》和其他的歐洲媒體更是誇張,採用了很多的誇張詞語和主觀性的描寫將瘋子李和穆里尼奧兩相對比,將莫拉蒂口中的瘋子李抬高到了【狂人】十倍百倍的地步……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似乎很多人都同意了莫拉蒂的選擇。

歐洲足壇著名的足球專家【荷蘭飛人】克魯伊夫在個人專欄之中分析道——

“……莫拉蒂的選擇之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穆里尼奧的成功建立在挖潛和壓榨之上,葡萄牙人開發球員能力和利用球員潛力的本事,在當今足壇無人能出其右,但是正是這種類似於資本家剝削工人剩餘價值的壓榨方式,卻總是會讓他執教過的球隊,在他離開之後,很容易陷入一個低谷,當初狂人離開切爾西之後藍軍的連續無冠的低潮,離開國際米蘭之後國米陣容的大面積傷病和戰鬥力的迅速滑落……這一切都是最有力的證據。要是說的更加嚴重一點,那就是穆里尼奧在用傷害球隊的方式成就球隊,成就自己!而瘋子李則恰恰相反,中國名帥善於提拔和調教新人,並對於這樣的事情樂此不疲,他帶給一支球隊的更多是培養和扶植,是建立和完成,而不是榨取,他每到一傢俱樂部,都會為這支球隊發覺無數的棟樑之才,這也就是紐卡斯爾在失去了瘋子李之後為何還能在本賽季的聯賽之中穩居前四,在冠軍盃比賽之中殺進淘汰賽並且首回合客場斬落了ac米蘭這樣的豪強……在這樣的對比之下,你就會很容易理解,其實不僅僅是莫拉蒂,相信任何一個俱樂部的主席都會在兩人之間選擇瘋子李,而不是穆里尼奧!”

儘管巴塞羅那和穆里尼奧之間的恩怨,克魯伊夫的這番分析多少摻雜了一點個人感情,但是其中的關鍵部分,還是引起了無數的認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