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智慧兒在紅樓夢裡只是一個小小的配角,是一個地位極其低下的小尼姑,書中沒有提到她是怎麼來的,最後也沒有提到她是怎麼走的。所以,她的存在,似乎跟她的地位一樣,微不足道。其實,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兒的小人物,在紅樓夢裡直接出場,總共也就三次,卻對書中四個人的生活和命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下面,我們就仔細分析一下這個智慧兒的三次出場,看看每一次都有多重要,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力。
第一次出場,是在第七回,薛姨媽讓周瑞家的給姊妹們送宮花,周瑞家的看到[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慧兒兩個一處玩耍呢,見周瑞家的進來,便問他何事。周瑞家的將花匣開啟,說明原故,惜春笑道:“我這裡正和智慧兒說,我明兒也要剃了頭跟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來,要剃了頭,可把花兒戴在那裡呢?”說著,大家取笑一回,惜春命丫鬟收了。周瑞家的因問智慧兒:“你是什麼時候來的?你師父那禿歪剌那裡去了?”智慧兒道:“我們一早就來了。我師父見過太太,就往於老爺府裡去了,叫我在這裡等他呢。”周瑞家的又道:“十五的月例香供銀子可得了沒有?”智慧兒道:“不知道。”惜春便問周瑞家的:“如今各廟月例銀子是誰管著?”周瑞家的道:“餘信管著。”惜春聽了笑道:“這就是了。他師父一來了,餘信家的就趕上來,和他師父咕唧了半日,想必就是為這個事了。”那周瑞家的又和智慧兒嘮叨了一回,便往鳳姐處來。]
從周瑞家的跟智慧兒嘮叨了一回,可以看出,智慧兒是常來賈府的。這樣也可以看出,她跟賈府裡的許多人應該是慣熟的。水月庵是賈府的家廟,所以庵裡的小尼姑們一般也都是花幾兩銀子買來養著的。這樣,我們就知道了,智慧兒跟賈府裡那些丫頭們一樣,屬於賈府的奴才。所謂的奴才,就是可以被主子像桌椅碗筷一樣任意處置的人。
不過,丫頭跟尼姑,畢竟是有區別的。丫頭們被買來,是侍候活人的;小尼姑則是被買來侍候賈府那些死人和神鬼的。
過去,大家族裡的人死了,先不下葬,把棺材擺在家廟裡,每天由這些買來的尼姑替他們的家人,或者後輩兒孫:上香,點長命燈,磕頭,燒紙錢。有時候,一個死人就那麼放在棺材裡好幾年不下葬,這些尼姑們就始終侍候著。除了侍候這些死人,尼姑們還得每天燒香拜佛,替他們的家人祈求神靈的保佑庇護。
可見,小尼姑的地位和命運比小丫頭還要慘一些。
智慧兒這一次不知道跟惜春說了什麼,居然讓惜春想到要去當尼姑。這話聽起來像是戲言,其實也是心動之言。顯然,這智慧兒如今己在惜春心裡種下了當尼姑的種子。所以,這個智慧兒,確實是又有“智”慧,又有才“能”的一個小“兒”呀!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她跟惜春的交往,實際上是影響了惜春的人生方向。最後,惜春不是就果然去當尼姑了麼。
所以,惜春是被智慧兒影響到的第一個人。
按照紅樓夢作者的創作理念,凡出家了的,都是看開了的,是智慧的,屬神仙一樣的人。像甄士隱,賈寶玉,皆是此類。所以,這惜春,應該是被智慧兒度脫了的一個。
第十五回,是智慧兒第二次直接出場。前情是秦可卿出出殯,鳳姐帶著寶玉、秦鍾到饅頭庵歇宿,[靜虛帶領智善、智慧兩個徒弟出來迎接,大家見過。鳳姐等至淨室更衣淨手畢,因見智慧兒越發長高了,模樣兒越發出息的水靈了,……且說那秦鍾寶玉二人正在殿上玩耍,因見智慧兒過來,寶玉笑道:“能兒來了。”秦鍾說:“理他作什麼?”寶玉笑道:“你別弄鬼兒!那一日在老太太屋裡,一個人沒有,你摟著他作什麼呢?這會子還哄我!”秦鍾笑道:“這可是沒有的話。”寶玉道:“有沒有也不管你,你只叫他倒碗茶來我喝,就撂過手。”秦鍾笑道:“這又奇了,你叫他倒去,還怕他不倒?何用我說呢!”寶玉道:“我叫他倒的是無情意的,不及你叫他倒的是有情意的。”秦鐘沒法,只得說道:“能兒倒碗茶來。”那能兒自幼在榮府走動,無人不識,常和寶玉秦鍾玩笑,如今長大了,漸知風月,便看上了秦鍾人物風流,那秦鍾也愛他妍媚,二人雖未上手,卻已情投意合了。智慧走去倒了茶來。秦鍾笑說:“給我。”寶玉又叫:“給我。”智慧兒抿著嘴兒笑道:“一碗茶也爭,難道我手上有蜜!”寶玉先搶著了,喝著,方要問話,只見智善來叫智慧去擺果碟子,一時來請他兩個去吃果茶。……誰想秦鍾趁黑晚無人,來尋智慧兒。剛到後頭房裡,只見智慧兒獨在那兒洗茶碗,秦鍾便摟著親嘴。智慧兒急的跺腳說:“這是做什麼!”就要叫喚。秦鍾道:“好妹妹,我要急死了!你今兒再不依我,我就死在這裡。”智慧兒道:“你要怎麼樣,除非我出了這牢坑,離了這些人,才好呢。”秦鍾道:“這也容易,只是‘遠水解不得近渴’。”說著一口吹了燈,滿屋裡漆黑,將智慧兒抱到炕上。那智慧兒百般的扎掙不起來,又不好嚷,不知怎麼樣就把中衣兒解下來了。這裡剛才入港,說時遲,那時快,猛然間一個人從身後冒冒失失的按住,也不出聲。二人唬的魂飛魄散。只聽“嗤”的一笑,這才知是寶玉。秦鍾連忙起來抱怨道:“這算什麼?”寶玉道:“你倒不依?——咱們就嚷出來。”羞的智慧兒趁暗中跑了。寶玉拉著秦鍾出來道:“你可還強嘴不強?”秦鍾笑道:“好哥哥,你只別嚷,你要怎麼著都使的。”寶玉笑道:“這會子也不用說,等一會兒睡下咱們再慢慢兒的算賬。”]
首先,智慧兒這次出場時,作者借鳳姐的眼睛告訴我們,此時的智慧兒個子越發高了,模樣越發水靈了。這話隱著的意思是,智慧兒原來就是個水靈的女孩兒。這應該是她吸引了秦鐘的主要原因。正如後面提到“那能兒自幼在榮府走動,無人不識,常和寶玉秦鍾玩笑,如今長大了,漸知風月,便看上了秦鍾人物風流,那秦鍾也愛他妍媚,二人雖未上手,卻已情投意合了。”可見,這又是兩個一見鍾情者。可惜的是,雖然情投意合,卻偏偏沒有符合那郎才女貌的才子佳人小說的程式。女貌有了,水靈靈的美人。那秦鍾卻只是一個到處拈花惹草之徒,根本就無才可言。自然,作者也就不會給他們寫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所以,他們的愛情故事,隱含著作者對才子佳人小說的譏誚。
魯迅在他那篇名叫《傷逝》的小說裡說過一個道理,那就是“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智慧兒跟秦鍾,兩個人一無生存生活的技能,二無生存生活來源,只憑對方外表的美麗,吸引到一起,根本就是沒有未來的結合。他們的行事,只考慮了人自然的天性,盡情的想綻放,卻不知,自然天性的綻放,固然美豔,甚至是轟轟烈烈,但終究是短暫的,一時的!如果他們只追求這一點,倒也算得上美好。可他們偏偏想長長久久的膩在一起,就必然得有社會條件和社會環境才行。
智慧兒把自己生存的環境,比作“牢坑”,面對秦鐘的求歡,她說:“你要怎麼樣,除非我出了這牢坑,離了這些人,才好呢。”可見,她是不願做賈府家廟裡的小尼姑的。她對自己的處境和地位極不滿意!但同時也看出,她極其渴望著能有機會離開寺廟,擺脫自己做家奴的現狀。另外,這是秦鍾抱著她要求歡時說出的話,所以也揭示出,她是不願跟秦鍾那麼不明不白的做那苟且之事的。可是,當她聽秦鍾道:“這也容易,只是‘遠水解不得近渴’。”時,便半推半就的跟秦鍾作在一起了。由此,我們看出,她是把秦鍾當成了救命稻草,終身的依靠。這其中的心理變化,顯然是她既錯看了秦鍾這個人,也錯看了秦鐘的能力。秦鍾本性是個怯懦的自私而又無情的人,他經常憑藉自己有個好容貌,勾搭別人以滿足自己的私慾,根本不管別人的死活。還有,秦鍾家境一般,依附賈府才有了讀書的機會,依託寶玉對他的迷戀,兩人形影不離,寶玉雖然貴為賈府公子,又倍受賈母等寵愛,但賈府的實權派賈政卻不喜歡他。而且,寶玉只省的在女人堆裡私混,沒有什麼辦事的能力。顯然,智慧兒沒有看開這問題,聽了秦鍾那一句隨口搪塞她的“這也容易”,就誤以為他能借寶玉的力量幫自己脫離牢坑,稀裡糊塗的委身於他了。
在這裡,智慧兒犯下的錯誤,一個是,追慕虛榮,被秦鍾外表的“帥”所迷惑,誤判了秦鍾。第二個是,不自重,過於輕信人,病急亂投醫,在不完全瞭解秦鍾以前,就輕率的委身於他,失去貞操,做下無法挽回的損失。不過,她做出這樣的事情,似乎也在情理之中,首先,她人還小,天性容易被外表的美所吸引;其次,她沒什麼文化,又整天呆在廟裡,少接觸人事,哪裡知道社會人心的複雜,吃虧上道也容易;其三,從小沒有父母撫養,教導,愛護,有人給予她一點情愛,她便容易感激涕零,倍加珍惜,願意拿出自己最珍貴的東西回報。
他們正辦事時,被寶玉抓了現形。這樣,寶玉就成了他們歡愛的見證者。之後,又成了他們這一對野鴛鴦悲劇收場的見證者。這,自然會對寶玉的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和促動。
智慧兒第三次出場,是在第十六回。[原來近日水月庵的智慧私逃入城來找秦鍾,不意被秦邦業知覺,將智慧逐出,將秦鍾打了一頓,自己氣的老病發了,三五日,便嗚呼哀哉了。秦鍾本自怯弱,又帶病未痊受了笞杖,今見老父氣死,悔痛無及,又添了許多病症。]
智慧兒這次出場,直接把秦邦業給氣死了。然後導致秦鍾病情加重,不久也死了。可見,她又間接把秦鍾也弄死了。智慧兒私逃來找秦鍾,既可能是想了秦鍾,也可能是想來尋找脫離牢坑的希望。可是,事與願違,被粗暴的趕走了。去了哪裡?書中再沒有提及。結局無非三個:一個回水月庵,一個逃往他鄉,一個自殺了斷。不論哪個結局,都是一個“慘”字。
追根究底,他們的悲劇,是由當時的封建制度,封建禮教造成的,因為他們這種行為,是當時的社會所不容的。當然,也有以上提到的,他們自身的原因。不過,他們這種敢於逆封建社會制度與封建禮教而行事的行為,是一種反抗行為;客觀上有一種自發的反封建的性質。
這個智慧兒,因為跟秦鐘的關係,又秦鍾跟寶玉的關係,就對寶玉產生了影響。這影響,主要是濫情對人的傷害!成了他的一個風月寶鑑;警示他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慾,不可任其恣意,受其支配。然後就是,對人生無常的認識;即人終是要死的,而且說不定哪陣子,因為什麼事就死了;引起他的傷感,消沉的情緒,以及遁世念頭。
綜合以上可知,智慧兒這個小配角,雖然出場的次數不多,作用卻特別的大,留給我們思考的東西也特別的多。可是,她就是那種看似不起眼兒,卻又很重要的人物。很值得我們留意和關注。
(本篇完,請接著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