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已經有所準備,可馮國用走得還是太快了。論起年歲,他也不過是四十二歲罷了……一位將軍,年富力強,本可以建立更大的功勳,但是卻匆匆離去。
回顧馮國用的一生,他頗具戰略眼光,諫言朱元章渡江攻取金陵。不論是中原決戰,還是平定關中。
馮國用都表現出了極高的水準,收復涼州,鑿穿河西,恢復西域之地……本來他可以走得更遠。
但即便如此,他也足以名列大明最傑出的將領之列了。
馮國用曾經用一年左右的時間,總結了三十多萬字的耕戰方略。他的所有心得體會,用兵韜略,都教給了部下。
不光是馮國勝,也包括傅友德、丁普郎等人,他沒有半點保留。
馮國用雖然走了,可西征大軍卻在他的規劃之下,繼續高歌勐進,向著西域前進。
對於這位心腹愛將的離去,朱元章心緒難平,加馮國用少保銜,諡號“武翼”,命國史館陳列畫像遺物,以供世人瞻仰憑弔。
官方隆重祭祀,民間更是感慨萬千。
過去大明所向披靡,並沒有如此級別的將領犧牲,因此大傢伙都覺得我們會一直贏下去。
可是這一次卻告訴大家,即便會贏,也要付出意想不到的代價。
想要恢復祖先的榮光,拿回屬於華夏的土地,絕對不是寫寫文章,振臂呼籲幾聲就行的!
必須用兵,必須要打,必須付出足夠的代價……這不是一件可以馬虎的事情。
有人或許要問,這樣做值得麼?
聽說西北之地,一片荒涼,那裡生活的百姓,皆是色目人,和中原迥然不同,根本沒有必要收回來。
相安無事,過安穩的日子不好嗎?
不打仗,就不會有犧牲。
這就是很多人的根深蒂固的觀念,他們似乎忘記了,你可以選擇不打仗,但是你的敵人一旦選擇了戰鬥,你就只剩下兩個選擇,要麼積極應戰,要麼閉目待錘。
畢竟你的希望,沒法影響別人的意志。
只有你的實力,才能威懾敵膽!
好在持有這種天真想法的人,已經左右不了大明的決策,在朝中毫無影響力不說,甚至在民間,報紙上也懶得發表他們的文章。
報紙喜歡的是鼓勵用兵,激勵士氣的文章。
眼下朝廷招募女兵,一起前往西域戍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