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正早就知道李彥仙的大名,但是不到陝州,如何知道陝州之險。不到陝州,又如何知道守城之難!
當初剛剛經歷靖康之變,金人鋒銳,無可阻擋。
李彥仙以散兵弱旅,光復陝州要地,力扛十萬敵兵,又何等壯烈!
軍糧吃盡,飲煮豆之水充飢。
城破不願被俘,跳河赴死。
將軍慷慨,英雄悲歌。
朱文正立身在英烈祠堂前面,身後李彥仙的神像,猶自高居城牆之上,一手持酒壺,一手撫膝,眺望城外,眼神睥睨。
將軍雄姿,天下無雙!
如此了不起的人物,倘若生在當下,只怕明軍諸國公,必有此人一位。
“諸位將士,捫心自問,我等遠不如先人前輩。我等又何其有幸!上位信任,萬民支援。我們有必勝之心,有光復之志。李將軍憑著一口志氣,死守陝州,一年有餘……我等什麼都比李將軍好太多,我要問大傢伙,還能丟失陝州嗎?”
“不能!不能!”
“人死魂在,死守陝州!”
“自靖康之後,李將軍殉國,這大好河山,便淪亡於蠻夷之手。如今我等光復故土,死也不許被人搶走。”
“死戰,死戰!”
陝州城中,忠烈祠堂之前,盡是高呼求戰之聲,驚愕雲霄,振奮人心……其實朱文正也說錯了一件事,其實在靖康之後,也曾有人收復陝州,那就是前些時候的北伐西路軍。
李武和崔德就曾經奪取陝州,然後和元軍圍繞著潼關,展開廝殺。
在軍中,傅友德也曾率領人馬,由此進入關中。
但是說實話,彼時的北伐軍,哪裡來得這種氣勢?
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李彥仙是誰,也不知道陝州曾經發生過什麼……還有不少人縱兵搶掠,大發橫財。
所作所為,和蒙古人又有多少差別?
現在想來,都讓人羞愧啊!
或許有人會覺得,明軍總搞這些東西,有些務虛,屬於那種誇誇其談的紙上談兵……可問題是一個隊伍,憑什麼號召別人,加入其中?
只能靠著威逼利誘嗎?
顯然是不行的。
必須有一個強大的理論構建,有一杆鮮明的大旗。
這樣才能團結大多數志同道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