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孟病了,他隨著朱元璋南下嶺南,似乎就惹了暑氣,本來以為自己年輕,沒什麼事情,佈置了留守人員之後,張希孟就隨著朱元璋原路返回,並且在途中還樂顛顛定下了成全劉福通的妙策。
只是到達湖口之後,張希孟就頭暈目眩,幾乎支撐不住,全軍不得不暫時停下來。
張相染病,這可是天大的事情,老朱都急壞了,下面旳人也都惶惶不安,立刻蒐羅名醫,給張希孟診脈檢視。
經過十幾個名醫會診,張希孟的問題不大,只是先天弱,過去還不覺得,這一次長途跋涉,又沾染了嶺南的暑氣,這才發病。
朱元璋這也才想起來,當初撿到了張希孟的時候,他也是死裡逃生,或許那時候就有病根兒,年紀輕,還看不出來罷了。
一念及此,朱元璋可急壞了,張希孟論公論私,都不是任何人能取代的,老朱甚至後悔南下,早知道就不去什麼崖山了,自己威風了,可是苦了張先生。
倒是張希孟並不覺得什麼……他的確身體有點問題,其實也未必就是曾經的病根兒,主要還是為了鼓搗這套“民本”體系,他又是參考各種古籍,又是挖空心思,徹夜寫作。
毫不誇張講,這些文章,每個字都匯聚了他的心血。
聽說有人為了寫文章,為了著書,耗幹了所有精氣神,書寫完了,人也就垮了,過去張希孟還不信,可是這一次他深有體會。
這不是簡單照搬,隨便改頭換面就行的。
一套主張,要想說服絕大多數人,必須有高遠的立意,還要有相對完備的說理,既要兼顧傳統,又要推陳出新,既代表了美好的願望,又有落實的可能。
說句實話,鼓搗這玩意,可比打仗勞心勞力太多了。
經過這幾年的煎熬,張希孟都覺得自己提前衰老了,心累!
早知道這麼難,走別的路不好嗎?
非要給自己找麻煩。
“主公,我現在的情況還好,應天空虛,主公不可耽擱時間,必須立刻返回……我打算在江州修養一段時間,就,就住在星子縣,讓朱英陪我就行。等我恢復了一些,再返回應天。”
朱元璋皺著眉,盯著張希孟,“先生,別的話就不說了,在咱的心裡,可沒把你當成外人,你有什麼事情,可不許瞞著咱!”
張希孟笑呵呵道:“主公,真不用多想,我就是單純有些疲乏。好在整體的架構都完成了,這套民本體系足可以用來治國了。該怎麼落實,也是主公的事情。”
“是咱們的事情!”朱元璋氣沖沖道:“你可不許說撂挑子的話!”
張希孟只能笑道:“沒有,絕對沒有那個意思,容臣休息兩三個月就好,到時候必定能恢復如初。”
老朱深吸口氣,“先生這幾年也的確辛苦了,你休息幾個月,也是情理之中。不過咱可告訴你,必須要好好恢復身體,接下來咱要登基稱帝,身邊沒有先生在,咱不安心!”
張希孟點頭,他又何嘗不是如此。
老朱又叮囑了一陣子,並且留下朱英、葉琛、高啟,還有拱衛司,翰林院的人,照顧張希孟。
同時又安排幾位名醫,在身邊服侍,並且每隔一天,都要給他寫寄遞,送去應天,確保先生身體安然無恙。
做了充分安排之後,朱元璋才率領著文武順流而下,返回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