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顆首級,就是近萬兩白銀啊……嘶!」
今年的倭寇出乎意料地安靜,折騰了一年的杭州百姓,終於可以好好過個春節了。
他們並不知道,造成這一切的功臣院內,一人、一鬼、一妖,看著堆起的人頭,露出複雜的神情。
既是欣然,又不免覺得荒謬。
按照最新頒佈的律法,一顆真倭的首級,如果只給獎金不升官,就是二百兩白花花的銀子。
後世有分析,按照嘉靖朝的物價,一兩銀子大概摺合人民幣五百元到六百元左右,二百兩銀子,相當於十萬到十二萬。
黑市裡懸賞殺人,也不過是這個價了。
賞賜豐厚麼?
當然豐厚,卻也愈發凸顯出明朝這個時期「首功制」的畸形。
明朝首功制,萌芽於朱元章,那個時候沿海已經出現了倭寇作亂,由此下令,「凡總旗軍士弓兵生擒賊一人者,賞銀十兩,斬首一級八兩,民人生擒賊一人銀十二兩,斬首一級銀十兩」,這顯然已經是重賞,卻符合實際需求。
但到了成化年間,因太監操弄官兵軍功,明朝文官階層想革除弊端,又投鼠忌器不敢招惹太監,於是矯枉過正,將這種首級軍功制度,廣泛運用於軍隊之中。
簡單的說,軍隊裡報上來的前線表現,朝中文官不認可,只看人頭數目,因為相對而言,那是最不容易作假的實證。
這種改革,確實避免了一部分謊報軍功的行為,卻也成功打擊了軍隊計程車氣,使得明軍從此變成了只會割人頭,其他啥都不顧的荒唐軍隊。
實際上,以首級論軍功,歷朝歷代都有,但正常的打仗,立功的方式有很多種,斬將奪旗、圍城首登、力破敵陣、鏖戰不退、保護糧草等等,現在都不管用了,就看一個標準,人頭。
有人頭,領賞、領功,不然的話,絕世勐將衝鋒陷陣,如常山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由於只殺人沒有來得及割人頭,理論上就是屁功勞都沒有,可謂標準的一刀切。
自然而然的,濫殺邀功、搶奪首級的情況屢禁不鮮,關鍵是戰場上勇敢的行為,換不來升遷和賞賜,只有撿漏割人頭才能得到實際利益,明軍個個化身為人頭狗的同時,又走了另一個極端。
軍隊裡面戰術配合全無,一群**子全都縮在戰車防禦後面,用火器弓箭和敵軍對抗,指望著收割幾個傻帽的人頭,換點錢養家湖口,明軍戰鬥力每況愈下,唯一能打仗的,變成了各個將領貪汙後所養出的家丁,宋朝禁軍看得都笑出聲。
於是乎,出現各種一場大戰,斬首幾級的戰績,瞭解了這種制度後,就明白這種可笑的戰績是怎麼打出來的了。
所以其實並不強大的蒙古俺答汗,居然能一路攻入長城,在北京城下耀武揚威,倭寇並不算強大的戰鬥力,也在東南沿海橫行肆虐,讓各地苦不堪言。….
當然明軍拉胯,不止是這一個原因,有歷代積攢下來的諸多因素,不過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出現「南戚北李」,頂著這種畸形制度成為名將,實在不易。
南方的戚繼光屬於軟性對抗,自己練兵,在內部弄了另一套公平賞罰制度,得來的賞賜平分,士兵不必為了人頭惡性競爭,也不會共同擺爛,各種戰術陣勢迴歸,戚家軍所向披靡。
北方的李成梁則是打不過就加入,成為了畸形制度下的內卷之王,噶人頭的絕世天才,最後噶出個大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