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從李元芳開始TXT精簡> 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能讓無敵的林義勇上場,還不是將遼人徹底擊潰的時候……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能讓無敵的林義勇上場,還不是將遼人徹底擊潰的時候…… (1 / 3)

從李元芳開始 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能讓無敵的林義勇上場,還不是將遼人徹底擊潰的時候……

第八百四十八章不能讓無敵的林義勇上場,還不是將遼人徹底擊潰的時候……

第八百四十八章不能讓無敵的林義勇上場,還不是將遼人徹底擊潰的時候……

“長城的修建,是漫長的大工程啊!”

李彥騎在獅子驄背上,帶著一隊人馬,巡視施工建設。

鄉軍在收服最精華的中原地區,他卻根本沒有南下。

因為不需要。

如果西軍的統帥,還是折可適與种師道,外加功績其實也十分輝煌,但背後沒有武將世家支援,軍事地位略遜的劉法、劉仲武等人支援,如果宋廷中央不拖這支軍隊的後腿,反倒給予全力的支援,那西軍哪怕是久戰之師,終究是老牌強軍,與新興崛起的鄉軍還是有一番龍爭虎鬥的。

當然,這種種“如果”全要達成,基本是天方夜譚,而現在別說全部達成了,恰恰是一條都不成。

折可適與种師道被押送入京,宋廷瘋狂拖西軍後腿,半點支援都不給,還臨時抱佛腳操練起了水師,這樣的敵人交給盧俊義、朱武和吳用,都是殺雞用牛刀。

李彥自然不會一起去,他選擇從燕雲往北,來到了燕雲與遼國中京道的邊境,視察長城的重建工作,順便與可能趁虛南下的遼軍交鋒。

光復燕雲後,中原收回了抵擋草原遊牧民族的屏障,但這屏障並不是憑空而生的,其實還是要靠山川地脈和修築長城,所以之前盧俊義進攻中京道,不斷將邊境往外拓展,其實就是往後世研究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靠攏。

這條線聽起來挺奇怪,其實是一條半溼潤與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森林植被與草原植被的分界線,也是長城修築的那條線。

正如唐朝時期,大唐與吐蕃的分界就是海拔三千米左右,再往上就要出現高原反應的那條線,只要古代還處於農耕文明階段,那麼長城也必然建在這條“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上。

因為再往北邊,降水和溫度達不到作物生產的要求,農耕文明的那一套生存方式就不管用了。

這是必然的分水嶺,不以人的意志為改變,中華民族的祖輩們將長城建在這條線上,不是機緣巧合,是在不斷的探索中適應出來的自然規律。

而契丹人佔據燕雲的一百七十年,當然不可能在自家的地盤內,修建一條擋著自己的長城,而是能破壞就破壞,因此李彥接手後,選擇重新修建長城。

他考慮過後世的明長城,但根據現階段的財政,先在關鍵位置選擇夯土牆,後面再以青磚砌牆。

或許有人覺得,沒有那種高大聳立的青磚長城,如何抵擋外族入侵呢?不是一翻就進來了麼?

這點不必擔心,農耕民族的穩定性與文明性完暴遊牧民族,反之遊牧民族的利器是馬匹和騎兵,而長城主要防範的,不是外族的人,恰恰是外族胯下的馬匹。

夯土牆確實難以阻擋人的攀登,但大量的馬匹就過不來了,那種極速狂奔,四蹄飛躍過障礙物的,只有千里馬甚至獅子驄這種靈獸才能辦到。

從這個功能上,可以將長城看成一條永久性的拒馬樁,或者一條反向的壕溝,而堅固性方面,由於用的是夯土,把土極大力地壓縮,往往比石頭還要硬,真的不是隨意打破的。

當然,真要從某個點突破,肯定也能辦到,但如此一來,長城就能發揮了第二層作用,那就是遲滯敵人的入侵,給予己方示警作用,並且堵死退路。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