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可恨,竟妄言汙衊,撕毀盟約,犯我大宋疆域!”
“元長兄,你說這該如何是好?”
高府正堂,高俅坐在椅子上,眉頭擰起。
坐在對面商量的人,不是堂弟高廉,也非心腹手下裴宣焦挺,而是一位道服荊簪的中年文士。
此人五官俊朗,氣質溫雅,一襲道袍透著遮掩不住的文翰之氣,但偶爾間又能從那眉眼之中,看到一絲能將人洞察的銳利之感。
此位就是高俅口中的元長兄,蔡京蔡元長,王安石變法的堅決擁護者和得力干將,辦事雷厲風行,連保守派首領司馬光也不得不讚嘆,卻也有不少文臣指責他左右逢源,毫無底線。
高俅表示,看人真準。
對於自己這位集倖臣與皇城司於一體,在士林中臭名昭著的臣子,蔡京居然敢第一個上門拜訪,並表示出懇切的投效之意,是真的毫無底線。
高俅驚歎之後,很快予以接納。
原因很簡單,蔡京的處境固然很差,距離淪為白身只有一步之遙,可他這位皇城司提舉也不穩固。
高俅的權勢完全來自於趙佶,而趙佶這位天子恐怕是趙宋歷代官家裡面,聲名最差的了,才登基多久啊,弒母殺弟,血洗禁中,種種不堪……
如果真的有朝一日,趙佶被逼退位了,高俅都不會覺得特別詫異,然後也會一併遭到清算。
所以蔡京所為,看似是為求上位,不擇手段,其實也是將自己身家性命,壓在他們這條飄搖的船上,高俅想想還挺佩服的,為了當官真是拼啊!
可惜從目前的局勢看來,這位恐怕拼輸了。
然而蔡京悠然品茶,放下茶杯後的第一句卻是報喜:“恭喜高提舉,這是大大的好事啊!”
高俅險些以為自己聽錯了:“遼賊如此汙衊,更是藉機來犯,百姓不辨真假,朝中恐怕又要吵成一團,官家更會蒙受不白之冤,怎會是好事呢?”
蔡京微笑著說出六個字:“家醜不可外揚。”
高俅怔了怔,若有所思起來:“元長兄之意是,遼帝的汙衊,反倒會讓朝堂內反對官家的聲音消停下去?那就好……”
他舒了一口氣,由衷地道:“官家受太多委屈了!”
蔡京抬起袖子,藉著品茶的動作,銳利的目光在高俅身上轉了轉。
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他發現高俅似乎是真的不相信官家弒母,而他這位局外人,都從官家的種種反應,看出了明顯的做賊心虛。
由此可見,此人實在不太聰明。
但轉念一想,或許是傻人有傻福,正因為高俅不信,才能成為官家的心腹,受其信任。
再仔細想想,自己聰明瞭一輩子,卻要來巴結這種傻子,對方又怎麼會真傻呢,顯然是一種大智若愚!
大愚若智的高俅想了許久,終於理解了蔡京的破局思路:“遼賊以弒母謠傳,撕毀盟約,進犯我大宋,我趙廷自然不可能認可這樣的師出有名,那官家也絕對沒有弒母……”
蔡京接著補充道:“之前汴京街頭巷尾的謠傳,都是遼人散播,請高提舉立刻派出邏卒,緝捕這些遼人!”
高俅有些跟不上他的思維速度,怎麼馬上就要去街頭抓人了:“西夏諜細我皇城司倒是拿過,至今還在關著,可遼人諜細,我到哪裡去尋?”
蔡京低聲道:“汴京內難道沒有遼人?如今宋遼開戰,焉知這些人不是暗通情報的諜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