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荼今年二十歲,是一個汴梁城裡的一個讀書人。
他渾身上下都很普通,相貌普通,出身普通,文采也很普通。
他讀書不優秀,堅持到現在完全是出自從小到大的習慣,以他的學識做不了官,他也不想做。
他無望科舉,也不想做別的事情,只希望守著他父輩就給他的這座院子,糊糊塗塗的過一輩子。
或許人會好奇,這樣一個除了讀書啥也不會做的人,在沒有親戚朋友照顧的情況下,是怎麼安然無恙的活到二十歲的呢?
其實很簡單,在李荼七歲之前是由他的父母養大,七歲之後父母雙亡,便有一位心善並且打光棍的私塾先生把他帶大。
十二歲那年私塾先生死了,李荼就徹底沒有了監護人,私塾散了,他便帶著先生遺留下來的書回到院子裡。
這座院子,是他父母勞碌了一輩子才存夠錢蓋的。
之後,他就開始思考怎麼搞錢支援他繼續讀書,他試過街頭擺攤,給別人代寫書信,一天也能賺個七八枚銅板,如果是過年或者有人過壽,他替人寫上一副對聯還能賺到翻倍的價錢。
然後,大約四五年前,徽帝趙朔開始準備舉國投效十二神宮,為了保證宣神大典當天的大宋昌榮景象,將汴梁城中的窮人統一集中到了北城。
因為李荼父母留下的院子如今歸了自己,又因為李荼識字會寫對聯,姑且也是一個文化人的份上,負責驅趕貧民的衙役沒有對他下手。
如此過了幾個月,李荼是覺得平時在街頭的人確實都變得光鮮亮麗了許多,少了許多窮人樸素的打扮。
當然,政策頒佈沒多久也造成了一些麻煩,比如倒夜香的和打更的,以及某些店鋪的搬運等工作沒人做了,因為做這些工作的人都屬於窮人,平日裡衣著打扮都不符合現在城內的要求。
對此,朝廷決定保留一小部分人繼續完成這些工作,只不過同一要求他們工作的時間必須是在接近天亮之前的短短兩個時辰,並且是要以最少數的人完成最多的工作。
並且,這些人的戶籍都得掛鉤在自己做工的地方,將自己變成某家店鋪或者某個青樓的私有財富,捨棄做人的身份,以一個物件的身份繼續留在汴梁城的繁華地帶。
簡單一句話說,就是被迫簽了賣身契。
有一天,李荼決定去北城看一看。
那天因為下雨無法擺攤,李荼便拿起家中的油紙傘隻身一人去往了北城。
在那裡,他看到了一片片的貧民窟,昔年許多眼熟的人都窩在木片搭建而成的小窩裡面,他們缺錢,缺生計,缺大夫,缺活著的希望。
彷彿就是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他們被驅趕到了這裡,失去了原本收入微薄的工作。
曾經有人想要偷偷的跑出去,可是沒幾天就會被打的奄奄一息的送回來,原因是犯了“影響市容”罪。
不管是出去請大夫,還是出去做點小小的買賣,只要他們出現在城北之外的地方,頭上就會扣上罪名,換來一頓毒打,然後遊街。
後來汴梁城越來越繁華,白天車水馬龍,夜裡歌舞昇平,緊鑼密鼓的操辦著準備迎接十二神宮入駐。
而北城,卻越發的死氣沉沉。
李荼看著這一幕覺得心裡很憋屈,彷彿壓著一塊大大的石頭,正要轉身離去之際,發現身後站著一個小小的男童。
男童很小,眼睛很大,臉上手上髒兮兮的,只穿這一件小短衣,褲子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