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臨近北境,地處於長生大陸的北方地帶,冬天來臨的較早,而且往往幾乎沒有秋天作為過渡,說冷,那是真的冷。
初四那天,汴梁城正式落下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頭場雪,距今數日,已經在屋簷上鋪了一層積雪。
官府為了宣神大典的順利進行,已經開始僱人上街剷除積雪,並且給百姓分發紅繩以及紅布,讓家家戶戶自行打紅結掛紅彩,以彰顯出大宋百姓的喜慶之色。
白雪襯紅綢,一時間京城的街道上紅絲飄搖,那漫不了盡頭的紅色海洋堪稱十里牡丹。
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隨著三聲驚天的洪鐘敲響,城中大多數人都已經下意識的走出房門,懷著不知是喜是憂的心情走上街道,朝著某一個方向聚集而去。
皇城,大門已經早早的敞開,有一支上千人的儀仗隊伍正緩慢的走行出來。
領頭有銅鑼鼓樂開路,兩排宿衛禁軍夾道相送,再往後便是數百名宮女太監,個個手中都或託或抬著祭品。
在此之後,有一架造型很奇怪的車子出現在隊伍裡面。
這輛車與其說是車,倒不如說像是一個大盒子,其通體漆黑,高約丈二,無有馬力拉持,而更像是在自行行走,只是車頭上有一個煙囪正在噌噌往外冒白煙,並且夾雜著轟隆隆的聲音。
這樣的動靜在大街上顯得十分突出,有許多百姓都不禁好奇抬起頭來打量這輛怪車,彼此都在竊竊私語。
怪車駛過後,出行的隊伍行走了半天,這才見得一駕龍輦在八匹駿馬的拉持下行出皇宮大門。
此時的徽帝趙朔可謂滿面春風,身披百寶新龍袍,在冬陽微弱的陽光下,那周身鑲嵌的上百顆寶石正在熠熠生輝,襯托的他猶如天神一般。
他端坐於輦上,盡力的表現出他的帝王威嚴,只不過或許是心頭太過舒暢,其嘴角上無時無刻都帶著一絲微笑。
而在他身邊陪伴著的一男一女,自然就是太子趙勾和公主藺陽。
這兩個人陪同在皇帝身邊滿臉肅穆,只是偶爾父皇有話說時才會開口奉承幾句。
其餘時間他們都是閉口低眉,連眼神交流都沒有過。
……
龍輦駛過,再後便是高文寵帶領的文武百官,這群人個個身居高位,可皇帝在前乘駕,他們便只能走路,那怕是宰相高文寵都得步行跟隨,由此可見如今的大宋對十二神宮的膜拜之心。
他們身穿嶄新的官袍,有的文官甚至還在臉上鋪上了一層粉,只不過大多數人的眼神皆是無喜無憂,不知在想些什麼。
上千人的隊伍就這樣在街上,冗長,但卻極具皇家威嚴,道路兩旁的百姓在此時都已下跪伏拜,恭送皇帝陛下去往宣神臺。
此時,在官府的鼓動下,宣神臺周邊早已經圍繞了上萬名群眾。
他們統一跪伏在地,隨著鑼鼓聲臨近,人們就已經知道皇帝來了。
宣神臺,歷時一年零三個月建成,依附東南城角而立,正中立三座高臺,約三丈高低,其中使用上等杉木搭建,配合榫卯結構加固,那是相當結實。
除去正中三座高臺,再往前還有一座平臺,平臺的高度只有一丈六,可距離地面已經是有一大段距離。
其中,擺放著一座四方大鼎,重達萬斤!
此物乃是皇家重要典禮上才會使用,而且都不會重複使用,每當有需求就要重新打造一座。
因為過去築鼎都是為了祀天祭祖,而今在徽帝趙朔的眼裡,十二神宮的重要性幾乎等同於自己的老祖宗,也不惜花費巨資打造了這一座萬斤巨鼎。
儀仗隊伍日出前七刻就已出發,花費了不多的時間就來到宣神臺,路邊的積雪已經被專人提前鏟走,徽帝趙朔的皇家儀仗隊很順利的就來到了宣神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