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是一個以五穀為主食的時代。
所謂五穀,是指稻、黍、稷、麥、菽。
當然,對此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林朝的老師鄭玄曾為《周禮》註釋,在裡面寫上了他認為的五穀——麻、黍、稷、麥、豆。
之所以會發生這種分歧,林朝猜測可是跟古人的見識有關。
這個時代交通不便,而華夏大地又地大物博, 物產豐盛,不同的地域適合播種不同的穀物糧食,所以五穀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和側重,從而導致了差異化。
這當然是林朝的個人看法,不過眼下的徐州, 還是以黍、菽、粟、和小麥作為主食。
前三者其實同屬一科, 在後世皆被看作為小米的不同種類。諸如粟米,在後世就是小米,多用作熬粥和做稀飯,已不再當做主食。
但眼下顯然沒有這種條件,所以這些產量不高的粗糧,也是能果腹的好東西。
要說水稻這玩意,其實也是極好的糧食,且對土壤要求不高。
但唯獨有一點,水稻對氣溫和溼度都有頗為嚴格的要求,時常灌溉不說,若遇到氣溫驟降,那可真就顆粒無收了。
嬌貴的玩意,自然不適合天災頻發的亂世。再者徐州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和水源,也不足以支撐水稻的茁壯成長。
所以眼下徐州的主食裡面, 還是以小麥和三種小米為主。
眼下正是五月仲夏, 已經到了小麥成熟的季節,農忙正式到來。而等收割完小麥後, 便會播種這三種小米, 秋天時候再收一季。
收完等一場好雨, 再把麥種播種下去,靜待來年盛夏繼續收穫。
週而復始,迴圈不息。
農耕文明是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因為不必時刻面對種族滅絕的危機,所以人體內的野性就逐漸被收斂了起來。
後千年有聖人出,以禮法匡正人心,教導人們仁義道德,農耕文明也就升級成了禮樂文明。
人性中狂野殘暴的部分被束縛,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林朝說不清楚。
但林朝深信,知識、禮儀、道德之類的精神傳承,才是文明的基石,也是一個文明能存續的根本。
野性得到限制後,軍隊戰鬥力比之遊牧民族自然下降了不少,但充足的精神文明建設,卻能使得人的精神層面得到昇華,最後上升到國家軍隊層面。
這就是為什麼漢初時,太祖劉邦面對強盛的匈奴,一直以和親來籠絡這個外敵。
而一旦積蓄了足夠的力量之後, 恰巧又來一波天降猛男,武帝劉徹配合文景之治給他留下的家底, 直接就將匈奴人幹得亡族滅種!
縱觀古今中外,沒有精神傳承的文明在被滅之後,從未有過能被重建的先例。
唯有華夏文明,歷經數千年戰火,數度淪喪於異族之手,卻總能復興昌盛,依舊屹立在世界之巔!
坐著牛車趕回郯縣的路上,林長史望著官道兩旁開始收割小麥的農忙景象,如是感慨道。
可很快,他就無法繼續感慨了。
因為,要幹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