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泰山返回郯縣的路程自是輕鬆,只是劉備臉上卻沒有了之前登泰山時的笑意。
劉備雖然也曾拜在盧植門下學習,但讀書期間整日摸魚,只會遛狗鬥雞,學問方面自然不算精深。而泰山上的讖緯,又讓他看得一頭霧水,所以便有些悶悶不樂。
當然,劉備也曾懷疑有人故意設局,可是賈詡和郭嘉二人都說,這塊石碑上遍佈這歲月腐蝕的痕跡,怕是已在土中埋了數百年之久。
如此一來,便斷絕了人為的可能。
劉備參不透石碑上的內容,又擔心讖緯解出來會對自己不利,心中有事記掛,自然有些悶悶不樂。
等距離郯縣還有兩百里左右的路程時,卻又忽然收到了來自內府的奏報。
在這封奏報中,荀彧將這些日子郯縣發生的事情盡數彙報了一遍,大部分是林朝對付世家的過程,以及如今推行下去的新政。
這些事情,其實林朝早在動手之前便向劉備彙報了一遍,因此劉備看完後倒是沒覺得驚訝。
可在這封奏報的末尾,荀彧卻提出了一個建議。
前段時間,孔融曾帶領青州士族表請劉備稱王,而荀彧此次的建議便是針對此事。
倒不是說荀彧反對稱王,只是他認為孔融表奏中提到的稱號和封地不可取。
簡而言之一句話,稱王可以,在齊地稱王不行。
其實這件事情荀彧老早就提過,如今得知劉備即將歸來,荀彧便用內府的名義再次提了出來,算是比較正式的進諫。
如今劉備集團的大本營在徐州,在郯縣,若是忽然跑到青州的齊地建國稱王,那根據地自然要跟著轉移。
想要在齊地建設一個和如今的郯縣差不多規模的城池,並且把經濟和政治重心都遷移過去,這工程量不亞於一次遷都!
再看現在徐州的情況,可謂是一窮二白,拿什麼來折騰?
劉備要真敢這麼幹,便是荀彧不勸諫,田豐絕對會開噴。
跟你們這些整天只會花錢的蟲豸一起,怎麼可能把天下治理好!
所以荀彧建議,劉備稱王后的封地,應該靠近郯縣,就算不在東海郡稱王,封地至少也得是周邊的郡國。
或下邳,或彭城,或琅琊,總之不能遠離郯縣。
看完荀彧的建議後,劉備頓時皺起了眉頭。
他承認荀彧說得有道理,以眼下徐州的情況確實不能再折騰了。但與此同時,劉備心中又有些不甘心。
若是在齊地稱王,那就是齊王。
可若是在徐州諸郡稱王,那就是下邳王、彭城王,或是琅琊王這種,無形之間逼格就跌落了不少,這便是劉備不甘心的原因。
其實一字王和二字王並無高低之分,就像侯爵一樣,鄉侯、亭侯、縣侯這些都是列侯,在禮儀排場方面,也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