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王的麾下眾將,以及眾將召喚的各種軍兵,說是大周軍,實際上主體是晉軍,另包含小部分秦軍、趙軍、魏軍。
至於幽王,從始至終,尚未召喚他直屬部隊中的任何一人。
不是他不想,而是褒姒不讓,狐偃作為前線指揮將領,同樣不希望新增一支不受他控制的部隊,便維持不贊成也不反對的態度。
太一現身後,褒姒也好,狐偃也好,均意識到:他們這種不用付出傷亡,只攻不守的殺敵賺錢法將迎來終結,必須抓緊時間,最後關頭,多能撈一點兒是一點兒!
是丟是賺的決勝時刻,光靠狐偃等將的列國軍已經不頂事。
唯有幽王召喚的、最精銳的諸侯軍,才能實現大肆殺敵的目標,運氣好的,甚至可以抓幾個判司官或是陰帥!
不過說起諸侯軍,和幽王的關係有些複雜…
按照故事戲說中的情節,諸侯軍是幽王的堅定擁護者。
只要幽王點燃烽火,他們就會彙集在軍帳之下,為幽王而戰!
烽火,對於幽王來說,該是召集各方軍力的報警訊號;
對於諸侯軍來說,該是京城告急,天子有難,起兵勤王救駕的標識,見之必動,以保全忠義。
然而,幽王對烽火的使用,卻十分的輕視,為了博冷若冰霜的褒姒一笑,以狼煙烽火戲弄諸侯軍。
讓褒姒看到千軍萬馬在他手下,召之即來揮之即去,說簡單些,就是在女人面前顯擺!
結果,諸侯軍被騙一次後,再也不相信烽火,導致真有外敵入侵時,幽王一個救兵也沒能喚來。
最終和褒姒在驪山的主烽火臺被外族所圍,雙雙歸天。
從這個傳說來看,諸侯軍和幽王有著極深的矛盾,似乎未必肯幫他作戰。
可事實上並非如此…
幽王繼位為王的時候,大周王朝已經瀕臨末路。
內部的階層差距過大,幾乎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土地、財富,全部被諸侯把持,連身為天子的幽王,也要看臣子的臉色。
加上幽王剛剛繼位的第二年,鎬京(京城)便發生了地震,並引發涇、渭、洛三條河川發生震動。同年,涇、渭、洛三條河川枯竭,岐山發生崩塌。
涇、渭、洛三條河川,是大周八百里沃土的灌溉源頭,岐山是大周王室的興盛之兆,兩者的劇變,預示著大周的衰落。
但幽王是什麼人?!作為頭鐵腦洞大、敢想敢做的沙雕!他怎麼可能甘心屈從天命!
他先是認命新的大臣,清查土地和戶籍,接著又緊抓財政,從諸侯手裡扣錢!
最後一步,為了震懾諸侯,幽王廢掉了申後,以及申後所生的太子,目標直指申後的父親,大周王朝中最大的諸侯——申侯。
幽王準備先罷黜出頭鳥申侯,再一個個剪除其他諸侯。
同時,他還另娶小族小戶出身的褒姒為後,試圖扶植新的諸侯勢力,以小的、分散的新侯,代替已成頑疾、尾大不掉的舊諸侯。
想法是不錯,舉措也很有章法,順序得當,條理分明,一旦能成功,幽王就是大周的中興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