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城不是第一次被海寇襲擊。
代宗大曆九年,爪哇海寇襲擊南部重鎮古笪羅,焚燬神廟,掠走了溼婆神像。
德宗貞元三年,崑崙(馬來)海寇再次光臨。
被記載下來的,都是較大的襲擊事件,沒被記錄的更是多如牛毛。
占城盡得南洋地緣之利,是海上商路的重要節點,大食人、天竺人頻頻從此地中轉。
也早造就了這個國家的繁榮。
所以此地屬於各文明的交匯之地。
華夏在安史之亂後全面內卷,北面陷入與河朔三鎮的博弈之中,西南陷入與南詔、吐蕃的大戰之中,能守住安南已是不易,更談不上擴張。
占城逐漸拋棄漢家姓氏,倒向天竺的婆羅門教與天竺教。
四分五裂的天竺正處於衰落期,面臨大食法的強勢南侵,早在玄宗繼位的第一年,印度河下游的富庶之地——信德已經被大食人攻陷。
這個時代,大食人商人帶來的大食法已經在占城民間初見端倪。
占城也正是在這一百年間國力逐漸鼎盛,並覬覦安南。
可惜,照搬天竺種姓制度的占城國戰鬥力實在拉胯,抓不住時代饋贈的歷史機遇期,向北,被大唐安南節度使擊敗,向西,被剛剛崛起的吳哥國大敗,還被爪哇、崑崙的海寇當成提款機,動輒攻上陸地,洗劫城鎮。
徐萬峰既然攻破了占城,說明制海權已經完全落到海寇手上。
占城狹長的國土,港口眾多,要防禦的地方也太多。
自上一次王都因陀羅補羅被攻陷之後,占人將為數不多的軍隊聚在王城,以保衛國主訶羅跋摩。
徐萬峰清理內部,雖然殺了不少人,但留下來的都是一條心,以漢家兒郎為主,倭人、安南人為爪牙,以及少量南洋人。
不到三千的海寇,全都是精挑細選殺人越貨的強人。
在南洋上能興風作浪翻江倒海。
而且都願意奉大唐為主。
人心齊了,戰鬥力更加強大。
而且人少了,機動力卻大大增強。
王都打不了,可以打南部的古笪羅、賓童龍(芽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