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向來豪爽的李克用都猜忌高思繼,更別說李曄了。
凡事先小人後君子。
國家利益面前,為了千千萬萬大唐子民考慮,李曄不得不謹慎。
而且不能侷限於眼前,還要從長遠考慮。
高思繼這頭猛虎放在外面,始終有些不放心,也太浪費人才了。
思來想去,以後還是要找個機會調回長安。
六月中旬,派出去的三支勘探隊帶回了好訊息。
出雲州石見山發現大銀礦,並陸續找到黃銅礦、黃鐵礦、方鉛礦等礦脈。
佐渡島這麼小的地方,勘探隊一登島就發現了。
唯一不好找的就是薩摩的金礦,隱藏在群山之間,一時半會找不到。
不過,有了石見銀山,以及佐渡金山,夠大唐用上兩百年了。
而且倭土之上,不止這三個地區有礦。
不難想見,大唐將踩在倭土倭人的身體上強勢崛起。
此次出兵,動用兩萬天策右軍一萬浙東水軍,帶來的利益卻成百上千倍的。
勞力、土地、礦藏、地緣……
極大拓展了華夏的生存空間。
李曄甚至覺得倭土的重要性超過了整個熊津道。
在與諸人商議之後,李曄決定增加一個東瀛道,赤石山脈以西,皆為唐土。
越前、美濃、越後等州,也隸屬於東瀛道管理。
治所設在平安京。
作為咽喉之地的長門州則設為軍鎮司,用以駐紮水軍、陸軍,在軍事上左控九州,右轄本州島,北依熊津道,南控瀨戶內海。
除開死於戰亂,被送往遼北的戰俘,東瀛道上至少還有百萬人口。
開兩座礦山豈不是輕輕鬆鬆?
為了更好的管理遼北與東瀛道的倭奴,李曄特意為他們準備了奴籍制度。
唐律疏議·名例六:奴婢賤人,律比畜產,依照奴法,任憑主人處分。
唐末大動亂,社會秩序失序,原有的奴籍制度早已毀壞。
李曄趁機下令廢止,國內取消良賤之分,官宦人家不得蓄奴,但可以聘用婢女下人,需向各州衙門報備,獲得朝廷的保護與監督,人身安全是可以確保的。
對於倭人,奴籍制度就太合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