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京被唐軍攻陷,天皇被擒,無異於狠狠在倭人臉上打了一耳光。
攝津大戰,被斬殺近五萬人,俘虜四萬,剩下的要麼傷殘、要麼逃散,很可能一生都無法忘懷唐軍帶來的恐怖陰影。
殺生王之名響徹倭土。
不過正如劉知俊預料的一樣,倭人的反抗沒有停歇。
武士階層崛起,就不會輕易低下頭顱,他們的偷襲戰術,反而有了很大的施展空間。
倭人民間也暗中支援武士的動亂。
此前逃走的平良持在加賀等地蠢蠢欲動,召集平家舊部,繼續跟大唐過不去,聲稱要救援醍醐倭王,聚集了不少“有志之士”。
還有源經基,攝津大戰時眼見形勢不利,料定平安京必不能守,乃引家臣、武士逃入關東,以桓武倭王六世孫的名義組建幕府,召集蝦夷邊境的倭軍與武士。
不過源經基比平良持精明的多,是個合格的政客,一面遣使向劉知俊投降,一面遣使入長安,以家奴的身份請求冊封。
國破之後,必有盛宴。
平良持與源經基都成了有資格坐在餐桌上的人。
劉知俊一概不理會,積極營建平安京周邊的防禦。
擴大倭人協從軍的規模,畢竟收稅、種田這些體力活不適合唐軍去幹。
朝廷的委任東瀛討擊使的旨意送來時,倭國已經進入深冬。
形勢變化的太快,朝廷的訊息嚴重滯後。
從長安至登州即便八百里加急,也需要近二十天,從登州泛海,至少需要一個月,若是遇到狂風巨浪,能不能送達還是個問題。
有此詔令,劉知俊形同倭王。
醍醐與諸子早在一個月前就裝船,包括上一代出家為僧的宇多倭王,也被倭人指認出來,被劉知俊一鍋端了,送往長安。
王審知吸取教訓,對倭人不再心慈手軟,凡是敢拿兵器反抗的,一概屠滅。
所遇城池稍有抵抗,破城之日,無論男女老少一概斬首。
鐵血手段,反而收到了奇效。
攻城略地也順暢了許多,此時的倭人已經是驚弓之鳥,遠遠望見唐人旗號就一鬨而散,向更遠的關東地區逃散。
紀伊、和泉、大和、伊勢紛紛落入王審知之手。
不過關東地區在接納大量的逃人之後,源經基的實力逐漸壯大。
但他還算是清醒,斬殺境內鼓動出兵的百餘武士,人頭送往平安京,信中極盡謙卑之能事,請求劉知俊的原諒。
其實無論源經基謙卑或是狂妄,劉知俊暫時都沒有餘力攻打關東。
大雪封山,路途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