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祐大婚後,進攻倭國之事基本敲定。
王審知出動水陸大軍十五萬,進攻四國地區,朝廷出兵三萬從對馬海峽攻九州,南北夾擊,掃平倭西,然後合軍長驅直入,挺進平安京。
為了表示誠意,王審知獻軍俸一百萬緡,糧草三萬石,支援大唐。
有了這些錢糧,大唐前期的軍資算是夠了。
只要能在倭國開啟據點,廣東道、淮南道的糧食就可以源源不斷的運上去。
不過福建的實力令李曄咋舌不已,暗道王審知果然財大氣粗。
福建也就六州之地,被王審知經營了近三十年,居然就能掏出十五萬大軍。
這要是跟大唐死磕,加上海上勢力,夠李曄喝一壺的。
在皇城司密報之後,李曄才得知王審知為了這一戰,把全部家當都壓上了,廣募東海群盜,連大食商隊的護衛也招募了,承諾他們可以肆意劫掠。
最奇特的是王審知的水陸大軍中,還有七千倭人海賊。
看來帶路黨不止是中土的特產。
其實想想也是,後世倭人在美帝面前,不也是畢恭畢敬的嗎?
大唐的三萬大軍,主力是劉知俊的兩萬天策右軍,顧全武水軍為輔。
三萬大軍,又有王審知支援,大大減輕的朝廷的負擔。
兵貴精而不貴多。
天策右軍步軍為主,有少量重騎,正適合九州島的多山地形。
歷史上蒙古人推不進倭國內地,其實也是受了地形限制,蒙古騎兵不擅山地作戰,在正面擊敗倭人之後,卻無法突破九州島崎嶇的地形,進入其腹地,所以才打不開局面。
秋收之後,李巨川與劉知俊回返長安,李禔留在福州負責溝通、後勤,以及隨之而來的接管福建全境。
“這些年你束手束腳,到了倭國,可隨心所欲!”李曄特意強調。
李巨川、劉知俊都是一愣,話中的意思聽明白了,但卻不明白李曄的仇恨從何而來。
畢竟李曄算是個仁君,至少對大唐百姓不錯。
倭人這兩百多年來,也還算老實,跟大唐的關係也不錯,派遣唐使,全面唐化,高僧空海引密宗真傳入倭土,名臣晁衡仕唐五十載,都是一代佳話。
但李曄深知這只是表象。
倭人是有長處的,特別擅於學習,也特別會隱忍。
所謂忍術、劍道,不就是各種偷襲嗎?
在地緣上,它是中土永恆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