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大唐僧人進入高原之後,立刻就取得了豐碩成果。
朗達瑪未滅佛之前,僧人在高原上享有崇高地位,不僅是信仰上的,在世俗中地位超卓。
民間議論僧人者割舌,手指僧人者斷指,眼神不敬者刳眼……
當然,任何東西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天竺佛門進入中土,也是改頭換面,與華夏文明結合,爆發出比原產地天竺更旺盛的生命力。
事實上,此時的中土佛教比天竺更為昌盛。
這也令大唐僧人們在高原無往不利。
禪宗、密宗、淨土宗等等,總有一款適合高原。
而僧人們也發現,沒有儒家的限制,佛門可以獲得更高的權力。
就連城邦主也要向他們跪拜,尊稱“上師”。
法不辯不明,這些中土高僧們迅速動搖了陸論藏的宗、教根基,幾次約陸論藏出來辯法,都不敢應戰。
而大唐皇帝明斥其為妖僧,直接瓦解了他的統治根基。
高原各大勢力紛紛聯合,圍攻邏些城。
雖然在軍事上屢屢受挫,數度敗於張行瑾之手,但一直孜孜不倦,信仰、之戰的威力不言而喻。
很快,陸論藏就發現,進入高原之後,不僅沒有絲毫機會重振昔日的吐蕃帝國,就連生存都成了問題。
張行瑾再強,政治上潰敗逐漸形成戰略上的困局。
邏些地區的百姓開始出現逃亡。
大量田地無人耕種,牲畜直接餓死,盔甲、兵器都無法供應。
進入中晚唐之後,小冰河期來臨,氣溫下降,大量河谷變成無人區,導致人口大量下降,高原逐漸虛弱,邏些城的精兵反而敵不過河隴的藩鎮勢力,代表吐蕃朝廷的尚思羅,打不贏洛門川討擊使論恐熱,佔據大半個高原自封宰相的論恐熱打不贏河湟的尚俾俾。
實際上,高原在沒有河湟與隴南的地緣補充,已經徹底淪為二流勢力。
歷史上,吐蕃在沒有得到河湟與隴南之前,一直被大唐按在地上摩擦。
貞觀十二年,擊敗吐谷渾、党項、白蘭諸羌的松贊干布意氣風發,勒兵二十萬入寇松州,圖謀隴南,唐將侯君集、執失思力、牛進達、劉蘭督步騎五萬擊之,大敗松贊干布。
吐蕃縮回高原,勤修內功二十年。
此時太宗殯天,高宗繼位,大唐正用兵遼東,攻打渤海國。
蓄勢二十年的高原鐵騎滾滾而下,滅吐谷渾,佔據河湟、青海之地,吐蕃正式崛起。
如今的大唐牢牢控制住了河湟與隴南,加上西川、雲南四大地緣板塊擠壓,高原的覆滅是遲早的。
此所謂天下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