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苟出一個盛唐 筆趣閣> 第五百四十五章 四方形勢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四十五章 四方形勢 (1 / 3)

戰火消弭之後,關東的生產力便爆發出來。

淮南、江西、浙東、荊襄、山東成了大唐產糧重地,老天爺這兩年也給面子,風調雨順,農社、皇莊組織開墾,糧食產量比去年翻了一倍。

大亂之後必有大治,此言不虛。

唐末的各種矛盾都得到緩解,土地被釋放出來,大量一貧如洗的百姓分得土地。

如果勞動力富足,還可繼續開墾。

新開墾的土地免賦一年,在官府開具田契之後,就成為自己的財產。

而原本屬於兵頭的土地,全部被收入皇莊之中。

退役或者傷殘的將士,可在皇莊、農社中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儘管被清流們說成是與民爭利,李曄也堅定的推行皇莊制,這是大唐的基本盤,即便不收稅,也能保證唐軍的口糧。

張承業建議恢復運河,重建義倉體系。

自秦漢以來,便有國家糧倉,隋唐更是注重倉儲,瓦崗寨能崛起便是佔領了大隋的黎陽倉,然後招兵買馬。

目前而言,整個京畿地區人口四百萬上下,只要不出現持續性旱災,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還有南陽平原、興唐府、漢中三地的支援,每年還能存下十萬石糧食。

當然,僅僅是目前,長安是大唐帝都,每年都在吸納各地人口。

不算興唐府、陝虢、唐鄧、朔方,李曄預計關中人口承受的極限差不多是五百萬左右,超過這個數字就要出現各種矛盾。

靠淮南、江南輸血,也不是長久之計,一旦中原、荊襄發生動亂,關中就會出現饑荒。

李曄覺得差不多考慮營建燕京了。

歷史的發展總是充滿必然,自唐以後,中土王朝東移不是沒有道理的。

關東的發展超過了關中,若大唐自封於關中,那就真是跟天下大勢過不去了。

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不過長安作為帝京的存在,仍有重大意義。

關中不可棄,河隴不可棄,西域更不可棄。

“修糧倉就不必了,勞民傷財,大河南北的糧食向幽州囤積,長江南北的糧食向長安、洛陽輸送。”糧食豐足,人口自然就增長了。

這麼多年的鼓勵生育,蜀中、荊襄、關中三地最先迎來人口爆發。

大量十幾歲的少年、青年成長起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