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六司因國家凋敝而裁撤,今天下一統,臣以為應該復起舊制。”趙崇凝建議道。
趙崇凝的建議得到了一致認可。
李曄也就順水推舟,同意恢復六部,不過三省的職能已經由政事堂、樞密院代替,沒必要恢復了。
如今大唐百廢待興,的確需要六部各盡其能。
六部從隋朝設立之後,一直沿用至後世,還是有其合理性的。
不過都、鎮概念的提出,引來眾多爭議。
很多長安籍官員覺得汴梁作為逆梁都城,最多也就是個府,不應該成為都,而大唐正統的東都在洛陽。
其實此事李曄考慮過,洛陽屢經戰火,人口被唐軍劫掠,後梁軍反攻,屠殺一次。
再後來晉軍打過來,又屠殺過一次。
唐軍攻打洛陽,投石、火油,幾乎又把洛陽洗了一遍。
早已不是當年的東都,城池宮闕盡毀,人口凋零,想復其舊觀,投入太大,等同於再造一個洛陽,李曄拿不出這個錢來。
而汴梁被朱梁經營多年,裡應外合被攻破,城池宅邸都沒有遭受破壞,中原地區的人口也被保留下來。
以汴梁為都,還可輻射山東、魏博、淮南、淮西等地,地緣比洛陽高了不少。
同樣,太原、幽州、升州、廣州,都是經過地緣、政治、經歷、軍事等一系列的考慮,據此一城,便可輻射周邊廣大區域。
現在也只是把治政地位提上來,真正的建設,還要等以後。
最後在張承業的建議下,李曄把洛陽升為府,朝廷直轄。
討論最多的還是遼東、天山南北、吐蕃、漠北、河中四地,文臣們認為,自龐勳之亂以來,中土大亂將近五十年,人口大幅度下降,應該刀兵入庫,馬放南山。
趙崇凝最為激進,“遼東野蠻剽悍,吐蕃山高民稀,漠北風沙苦寒,天山異域遠隔,河中鞭長莫及,此五地得之不足以養民,耗費國力,勞民傷財,窮兵黷武,隋煬帝殷鑑不遠。”
他的意見就是士大夫們的意見。
認同者頗多。
當年的大唐也是兩代人幾十年的努力才平定這些地方,僅一個遼東,就耗費隋唐三代帝王之力。
趙崇凝直接把李曄比作隋煬帝,令李曄一陣惱火,但打又打不得,罵又罵不得。
問題在於,現在是叢林時代,你強大了不打別人,別人強大了會不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