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既下,整個西川迴歸大唐。
劍門關守將王宗黯向楊鑑投降。
東川的劍州、龍州等地紛紛投降大唐,楊鑑引利州一萬唐軍入劍州,從漢中至蜀中的大路終於開啟。
不過馬殷在成都城下被擊潰之後,收攏一萬餘殘兵,退守資州。
他這一路雖然敗了,李瓊卻高歌猛進,攻陷東川普、遂二州,梓州難擋其鋒,聽聞成都歸降大唐,梓州刺史王宗壽投降李瓊。
馬殷雖然大敗一陣,但在東川仍維持相當兵力。
其退守資州,對成都威脅巨大。
楊崇本與呂師周鎮守成都,處理西川軍務,向朝廷報捷。
楊師厚七千餘銀槍效節都,與王宗範的三萬蜀軍,浩浩蕩蕩向東攻打資州。
馬殷仍未從戰敗的心理陰影中恢復過來,士卒皆有懼戰之心,見了銀槍效節都的牙旗,暗中有楚軍逃散。
資州本非雄城,當初王建守不住此城,馬殷同樣不願死守,引殘軍退到合州,與大將李瓊、姚彥章等匯合,軍勢復振。
合州之險峻還在渝州之上,山水盤繞,當初若不是王宗懿胡搞一通,楚軍不知會在此城丟下多少屍體。
王宗範建議北取梓州,擴大優勢,接應北面唐軍入境,然後再猛攻合州。
楊師厚道:“馬殷心膽懼喪,此時有李瓊、姚彥章二部相助,必有復仇之意,我軍銳氣正盛,當一鼓而下合州,否則遷延日久,馬殷從容經營合州,收當地人心,東川難下!”
成都大戰之後,無論蜀軍唐軍,再無人懷疑楊師厚的能力。
王宗範敬佩道:“將軍真神人也!”
兩軍挺進合州。
的確如楊師厚預料的一樣,馬殷有把合州打造成鐵桶的意思,守住合州,便是守住了東川。
聽聞楊師厚步步緊逼,李瓊、姚彥章、張圖英等蔡將勃然大怒,“我等隨大王縱橫天下轉戰南北,未嘗被欺辱至此!”
這些人經歷了秦宗權、孫儒最鼎盛的時代,可以說是蔡人武勇精神的延續。
張佶苦勸憑城堅守,楊師厚的銀槍效節都縱然厲害,總不能把山捅穿吧?
可惜李瓊不聽。
楚軍內部團結,但當初一起盟誓的幾人,都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姚彥章是馬殷的心腹,喊了幾聲,見馬殷陰沉著臉,也就沒跟李瓊一起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