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稍霽,聽到楊行密削平安仁義,移鎮揚州的訊息,李曄便領著大軍回返關中。
楊行密畢竟是楊行密,這一番舉措,有力提振了江淮軍心,朱溫想在短時間內吞併楊行密,已經不可能。
而唐軍也沒有深入中原的實力,留在唐州徒耗錢糧。
李曄沒有第一時間回長安,而是帶著十萬大軍入香積寺,祭奠陣亡的將士,又令長安宗室、官吏皆來拜祭。
前宰相崔昭緯還寫了一篇感人肺腑的祭文,深切悼念陣亡的將士。
李曄追封有功將士,拓跋雲歸追為左千牛衛將軍。
連早年犧牲的馬開山也被追封為右千牛衛將軍。
貫休親自主持了盛大的水陸道場。
李曄一一誦唸陣亡將士的名字,前後十三個月,犧牲唐軍九千餘,輔軍一萬七千餘。
祭奠維持了三天,附近百姓不顧嚴寒,紛紛趕來,主動掃雪焚香。
皇室與百官皆下跪祭拜。
祭奠完成之後,大軍回返長安,長安百姓出城二十里迎接,李曄拒絕了韋昭度乘御輦的提議,騎在涼州大馬上,穿著尋常唐軍的盔甲,與驍騎軍一同入城。
一個國家興起,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百姓臉上。
闊別三年多,長安已非昨日之長安。
城內樓閣林立,天子旌旗走到哪裡,哪裡便黑壓壓的跪了一地。
人口之稠密,比當初李曄西去時,不知多了幾倍,還有一些穿著奇裝異服的蕃邦,穿著不倫不類的衣服,也算是襯托了唐服的精美。
雄壯的戰馬,威武的唐軍,富庶的長安,繁茂的百姓,一切都在表明這個國度蓬勃向上。
李曄連正裝都沒換,直接穿著盔甲入紫宸殿。
沒有任何人有異議。
如今的大唐,文武分權,武將治軍事於樞密院,文臣治政務於政事堂。
非戰時互不干涉,戰時則由皇帝統一部署。
地方上也是如此,知州只負責政務,輔軍負責緝盜、治安、守城等事物,只在形勝咽喉之地設立軍鎮,如掌控河套之地的浮雲城,控鎖關中咽喉的潼關、蒲阪、武關,河西重鎮的涼州,隴西門戶的鳳翔,還有西域的龜茲、西州、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