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苟出一個盛唐 筆趣閣> 第兩百四十六章 開荒之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兩百四十六章 開荒之爭 (1 / 3)

乾寧三年三月初十,皇子李禔、李祐出生。

李曄原本想弄個響亮的名字,比如李匡胤、李元章之類的,一看就是不得了之人的名字。

後來發現皇子取名早有規則,如皇長子李裕,二子李祤,三子李禊,弄個李匡胤出來反而不倫不類。

再說取個好名不見得就能有多好的兆頭,宋武帝小名寄奴,照樣氣吞萬里如虎,後來兒孫名字都響噹噹,卻有好幾個畜生。

唐末第一代的藩鎮都是英雄豪傑,但第二代大部分都是胡作非為的二世祖。

兒子的出身,也讓李曄考慮到了繼承人的問題。

皇長子德王李裕無疑是呼聲最高的之人,朝中清流和世家也向他靠攏。

李曄不喜歡他身上的儒懦之氣,總感覺他像一個被牽著走的傀儡。

其他幾個皇子也在妃子的攛掇下上躥下跳。

沒有把手伸進軍隊裡,就都在李曄的容忍範圍之內。

有唐一代,科舉的含金量極高,歷次錄取人數不超過三十人,初唐之時,政治清明,人才還能來自底層讀書人,但中晚唐,科舉就越來越不公正了,後來乾脆弄出一個門蔭入仕,世家子弟連科舉這道程式都免了。

考上進士,並不等於高官厚祿,走上人生巔峰。

還要經過吏部、禮部、尚書省、中書省的層層選拔,評定等級,才能出現在天子堂前。

經過的程式越多,可操作的空間就越大。

這也是為什麼李曄看到朝堂的上官員,姓氏越來越單一的原因。

唐末,基本沒有寒門子弟在朝的。

李曄裁撤三省六部,也就省去這些有名無實的東西,如同去年恩科,一律去輔軍中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不適應這個時代。

勞動才是最好的導師。

包括王師範和崔源照,無一例外。

劉潯被招入驍騎軍中,成為都頭。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