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吳大勇身上的錢只夠車票錢,但吳大勇一直覺得是自己運氣好,到了南方,吃了一個多月的苦,睡了一個多月的公園,竟真的找到了一個願意帶自己的師傅,也從此做起了學徒,事實上,那個人就是張德發的朋友。
原以為他們跟張德發的情分,早已經在張德發離開冰城的那天就已經斷了。
吳大勇也沒想到,那個在背後悄悄幫助他們的人就是張德發。
有些感慨,但這顯然沒有動搖吳大勇獨吞遺產的決心。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何況,如果不解決眼下的債務危機,吳大勇甚至連媳婦都保不住。
他可不想像張德發那樣一輩子靠精神動力支撐自己。
看到這裡,孫冰也終於鬆了一口氣。
至少他知道中年的張德發並沒有蹉跎下去,雖然經歷坎坷,但他一直都在堅持著,內心的信仰非但沒有崩塌反倒得到了重建。
作品正面的主題,顯然是孫冰更願意接受的。
而經過測量,孫冰也有了新的發現。
這座冰雕的規模並不大,七十厘米長三十厘米寬,而已經完成的作品部分只用了二十五厘米的長度。
根據這些資訊,孫冰很快意識到,作者的初衷其實就是想借助人生的三個成長階段來表達一個明確的主題。
幼年成年老年,三個階段的人生寫照,孫冰顯然已經領會到了這層意思。
而且作品表達的主題是正面的內容,孫冰已經有了基本的方向。
接下來,只要瞭解了“張德發”的老年生活經歷,孫冰就能明確創作方向。
上午十點多,看完日記的孫冰久久無法釋懷。他突然想起了那年在張德發家裡學冰雕技藝的時候,張德發跟他說過的話。
“小夥子,這條路可不好走。”
那時候的孫冰對於未來完全沒有任何擔憂,滿心都是對冰雕的熱愛,斬釘截鐵的借用了一句名言:“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張德發笑的很燦爛,拍著孫冰的肩膀告訴他:“路可以回頭,人生不能。當你走不下去的時候,回頭看看初心。”
從前孫冰並不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現在他懂了。
被排擠、生活黯淡無光、失去前進的動力,這些讓孫冰舉步維艱的事情,張德發也都經歷過。
但不同的是,孫冰一直被困在泥潭裡無法脫身,而張德發卻總能在困境中找到前進的力量,重拾那份對藝術純真而倔強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