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詢只在砂石廠逛了一圈,呆了幾個小時,就和老爸動身離開,去往農莊。
家裡的農莊不大,但也挺雅緻,一排十來間的平房,正對著一個寬敞的大院,院內在一個碩大的葡萄架遮蔭下,擺著幾個別緻的理石和漢白玉石桌,供遊客玩用,十餘樽大小不等的岫巖玉石雕,點綴在院庭和過道,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使人感到格外溫馨。
陳詢站在小院的往西看,入眼一片青山,漫山遍野盡是板栗樹,周身長滿刺的板栗,在風中搖曳,往東看,是蜿蜒的漢水支流,河面平靜如絲綢。
風景極好,但這個規模的農莊也就是自己招待一下客人,想賺錢是不可能的。
“以後年紀大了,來這裡養老挺不錯的……開門見山,滿目綠意,與蔬菜雞犬為伴……嘖嘖”
陳詢看到農莊的情況之後感到很滿意。
當然,這種滿意是建立在如今的生活水平之上,是對過去兒時記憶的一種追憶,苦逼的窮困家庭對這種田園生活是沒有任何興趣的。
由於提前打了電話過來,廚房現在就已經開始生火做飯,煙囪飄起一縷青煙,土灶特有的濃烈香味從後廚飄出來。
過了大概半個小時,幾輛轎車結伴開進農家大院。
陳詢遠遠就能聽到老爸爽朗的笑聲。
……
……
從後廚出來,陳詢幫著服務員一起上菜,然後提著早已備好的茅臺,敲開包間的門。
屋子裡一共坐著四個人,穿衣打扮很有中年成功人士的特徵,Polo衫加休閒長褲,手腕上都有一塊價值不菲的手錶,有位長輩手裡還捏著一串佛珠。
在儒山鎮這個小地方,這樣的打扮一看就知道是老闆。
“老曲,老楊和老張,你升學宴的時候他們都來給過大紅包,就不用多介紹了,都是長輩,不用客氣。”
陳爸坐在靠近門口,他站起來拍了拍陳詢的肩膀:“我家的崽子,剛剛放暑假回來,讓他出窩探探風,你們都是儒山有頭有臉的人物,以後可要多多照應小詢。”
“曲叔,楊叔,張叔你們好,做晚輩的沒什麼大禮相送,今天只能陪各位叔叔吃好喝好。”
陳詢笑著挨個問好。
桌上幾人,他除了和曲正華打過交道,其他人都不認識,僅僅只是有過一點模糊的映像。
叫老楊的人看起來比較富態,三層下巴,笑起來眼睛眯成一條縫,跟彌勒佛似地。
姓張的截然相反,看起來四十歲的年紀,身體硬朗,坐姿筆挺,國字形的臉看起來很有威嚴感,陳詢懷疑他當過兵。
楊肇昌,張衛民……前者是儒山鎮最早的萬元戶,九十年代的時候就有錢收購糧食站,零幾年的時候斥千萬巨資購買了一套糧食加工裝置,這些年生意也是越做越大。
後者則是官面上的人物,陳詢小時候許多場合見過多次,那個時候張衛民還是個普通的派出所民警,能把一幫地痞流氓整得服服帖帖的,也是他親手逮捕了許多在學校門口鬧事的社會青年,給大多數安心讀書的學生創造了一個相對良好的環境。
不管是楊肇昌還是張衛民,原來的陳詢一家都只有遠遠看著的份,連遞煙的資格都沒有。
就算有幸能坐在一個桌上吃飯,他肯定得伏低做小,幹伺候人的活。
但現在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