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給大秦供軍火> 第119章 羅馬軍團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9章 羅馬軍團 (1 / 2)

公元前215年~公元前205年,第二次布匿戰爭初期,漢尼拔統率的迦太基大軍所向披靡,羅馬軍隊連戰皆敗。

一直想擴充套件疆土的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乘機與迦太基結盟,並於公元前215年對羅馬宣戰。

馬其頓軍隊在東部不斷取勝並準備進兵義大利時,羅馬強大的艦隊駛入亞得里亞海。擁有強大陸軍的腓力卻因海軍力量不足,缺少船隻而無法渡海作戰。

雙方交戰數年未分勝負,於是,羅馬利用希臘內部的矛盾展開外交活動,並於公元前212年取得埃託利亞同盟的支援,在馬其頓周圍組成了一個反腓力的希臘同盟。

由於反馬其頓的聲勢浩大,腓力五世不敢貿然遠征義大利。

公元前210年的迦太基受到羅馬共和國的全面進攻,於此同時馬其頓王國也與羅馬共和國展開了大戰。

而不同於中原的作戰方式和兵種也開始出現在了整個世界的視線中。

在大約公元前1000年,歐洲地區進入鐵器時代初期,由於銅器的應用很不發達,率先掌握冶鐵技術的古羅馬人迅速推廣使用鐵器,包括鐵劍、鐵標槍、鐵盾、鐵弩箭發射裝置以及鐵鏈、扒城鉤、鐵鐮頭等。當時羅馬軍隊中還配備鐵匠,隨時維修和製作鐵質兵器。

面對歐洲尚未充分發展的冶銅製銅業及其冶鐵製鐵技術尚不夠成熟的廣大地區,已經積累了較強軍事技能的古羅馬軍團因其完備的鐵質兵器系統而具備了較為顯著的軍事優勢,並最終利用這種鐵器優勢橫掃北非、西亞和歐洲大陸。

而在同一時期,銅器使用非常發達的中原地區,對鐵器的推廣使用並不那麼急迫。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當時的中華文明處於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事連綿不斷。基於當時已經十分發達的冶銅製銅技術,春秋時期各國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的基本上還是銅質的兵器。

鐵的密度比銅約低15%;與銅質兵器比較,鐵質兵器具備更加輕便、鋒利、強韌等特點。

因此,隨著冶鐵技術逐漸成熟直至秦統一前的戰國時期,雖然各國軍隊仍以銅質兵器為主,但也開始部分使用鐵質兵器。不過,由於當時各地都有了非常發達的冶銅製銅業,各國用於戰爭的兵器技術沒有太大的差異。

當進入戰國時代形成了實力強大的少數國家之間的長期對峙局面之後,戰爭的勝負往往更取決於各國的綜合國力、軍事策略以及統治階層的決策水平。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鐵質兵器並沒有取代銅質兵器。

比如,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下葬時,當時的中國人早已掌握冶鐵技術,但在秦始皇陵迄今為止的考古發掘中,研究人員鮮有發現鐵器,卻已陸續出土了四萬多件銅質兵器。到了漢代,中國也有相當長的銅器與鐵器的混用時期。

然而與銅器相比,鐵器畢竟具備重量輕、更堅韌、更鋒利等優勢,而且礦產資源相對更豐富。

因此,古代中國的冶鐵技術最終還是得到了穩定的發展,並在農業、畜牧業、紡織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軍事、文化、日常生活等各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中西方早期的原始冶鐵技術多為塊鍊鐵技術,即在空氣中用炭火加熱坩堝中鐵礦石,使之逐漸轉化成海綿狀疏鬆的鐵塊。

隨後,藉助加熱並捶打成形的方式,去除鐵塊中的雜質、控制碳含量進而製成鐵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