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室,是沖虛觀住持起居和處理觀內各種事務之處。這裡環境清幽,十分適合靜心打坐,修身養性。方丈室內的擺設十分簡單樸素,牆上懸掛著一幅八卦圖,一幅“道”字的書法,看模樣應該是餘道長自己寫的。在角落還有一方供桌,桌上有幾本經書,以及一個小香爐。
待得一個道士端來香茗後,眾人分主客坐下。
“今日多得諸位善人鼎力相助,才能使本觀化險為夷,貧道在此以茶代酒,謝過諸位善人了!”
餘道長端起茶杯,拱手為敬,然後一飲而盡杯中香茗。
大家也沒客氣,紛紛舉杯,品嚐起杯中香茗來。
“這茶確實挺特別的,看似清淡如水,但喝下去後有種說不出的味道。對了,這是一股清凜濃厚的甘香味道,讓人回味無窮!”周瑄影慢慢品著,然後小聲對唐晨說道,“如果我沒猜錯的話,應該是用這裡的‘長生井’的井水煮的茶,確實是上品。”
唐晨的心思沒有放在茶水上面,因為對唐晨來說,什麼茶都是差不多的,能喝就行。應付似的說了兩句“確實不錯,很好喝”後,就把目光放在了方丈室的佈置上面。
一直以來,唐晨都以為方丈室是寺廟的專屬,沒想到道觀裡面也有。甚至於“方丈”一詞,都是佛教“搶”了道教的專利。不過也不難理解,佛教傳入中土後,早就和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互相化用也不算奇事。
自道教初興,佛教東來,初期頗有互相利用之處,因兩者所標義旨,間有相同。佛教傳入之初,譯天竺文為漢字,嘗襲用道家字義,後道家亦有襲用佛教教義者。甚至於還傳出了“老子化胡”之說,當年佛教從印度西來,在文化上極度自信的中國人卻很少有人相信,印度西來的佛教徒為了更好的讓中國人接受佛教,在中國傳教時自己宣揚“老子入天竺變化為佛陀,教化胡人之事。“老子化胡”裡面特別指出,所謂印度佛教乃是淵源於老子的教導。化胡經中的“化”字,包含了教化、宣化與轉化的意義,“胡”自然就是洋人,外國或外國人的意思。
當然,這只是佛道兩教為了某段時期的利益而達成的默契,至於是不是史實,就無從得知了。
唐晨雖然沒看過寺廟裡的方丈室,但感覺這餘道長的起居也太簡樸了點,不知不覺間有點肅然起敬的意思。
要知道,沖虛觀絕對不是什麼清貧所在,每年春節時,來沖虛觀搶頭柱香的人都要搶破腦袋了,功德錢更是不知道收了多少。但即便有這麼多錢,還能守住本心的道士,確實值得尊重。只不過這些都是表面功夫,真正的唐晨沒看到,不敢下斷論。
不過看起來,餘道長確實是一個得道之士。
只見他盤腿而坐,除了那柄脫了漆的塵拂有些減分以外,賣相還是不錯的。口裡侃侃而談,談吐極有風骨,一派高人作風。
聽著他論道,唐晨似乎也有所得。畢竟他的符籙之道,開光之道,多是源於道教,正本溯源,肯定有所得的。兩相印證,唐晨感覺自己對道家經典的領悟又深了一層。畢竟人家已經精研了道家經典幾十年,非唐晨這個只學了幾年的人可比的。
主客相談甚歡,不多時就到了午飯時間。
餘道長竭力留下眾人,一同用了飯。
唐晨驚訝得很,雖然早就知道了餘道長是火居道士,可以吃葷娶妻,沒想到這沖虛觀的伙食還真的很不錯。不僅有山珍,還有海味。只是不知道是不是為了酬謝唐晨他們,才弄出這麼一桌子菜的。不過也好,起碼不虛此行了。
茶足飯飽後,唐晨他們才告辭下了山,約定紫微聖誕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