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善人,兩位善人,稍安勿躁,稍安勿躁。”餘道長總算開腔了,也做起了和事佬。“此地乃是道門之地,講究清淨無為。貧道忝為沖虛觀住持,看在貧道的面子上,兩位善人還是消消火氣,不如到貧道的方丈去,喝點羅浮山的雲霧仙茶,大家坐下來慢慢談豈不好?”
“方丈?住持?那不是佛教的麼……”
曾老有點懵了,一時間搞不清楚什麼狀況。
餘道長笑道:“方丈一詞,源於道家。傳說海上有神山名為‘方丈’,為仙人所居,所以道人所居丹室,亦稱‘方丈’。《史記·封禪書》記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山海經》記載,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萊、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長生不老藥。道教引申了方丈這一詞的內涵,‘方方一丈之地內無雜念者乃高人之意’。
而住持,確實起於佛教,唐代禪宗興盛時,門徒日眾,百丈懷海禪僧始立住持制度,以維持寺院秩序。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佛道兩教互相融合,互相印證,已經不是新聞了。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其中‘方丈’一詞是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三乘集要》裡說,‘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常懷傳賢之心,素無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範,律門之綱領,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
貧道不才,被眾道友推舉,受了三壇大戒,接了傳法,才忝為沖虛觀住持的。”
餘道長引經據典這一解釋,大家就恍然大悟了:“原來如此!”
“慚愧!”餘道長謙虛地說道,“或是貧道德能有限,才致使沖虛觀有今日之難,累得諸位善人前來,實在過意不去……”
錢老連忙說道:“餘道長別這樣說,大家都是朋友,互相幫助是應該的……”
周瑄影卻冷冷地說道:“我看有人是來搞事情的,不是來幫助的吧?”
這話明顯是指著莊老去的,莊老一聽,立即橫眉冷目了:“說誰呢?你怎麼知道我不是來幫這位道長的?”
“你要是真心來幫忙的,就不會在這裡胡攪蠻纏了!”周瑄影毫不客氣地說道,“自己都對號入座了,還怪別人說?”
“你……”莊老氣得一時語結,“你……我……我怎麼胡攪蠻纏了?”
周瑄影笑道:“對,你沒胡攪蠻纏,剛剛唐晨都指出了煞氣的來源,被你這麼一打斷,多少人的思路也斷了?”
眾人一聽,好像確實是這樣的。莊老一出現,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他和唐晨、周瑄影的鬥嘴上面了,完全忘了有這麼一回事。
莊老怒道:“方向不對,怎麼努力都是白費功夫的!”
“你又怎麼知道是方向不對了?”周瑄影針鋒相對地問道,“難道你知道內情?或者說,你就是這個暗中使壞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