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玄幻魔法>剪紙鳳凰圖片> 第七百一十四章:相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百一十四章:相土

看到唐晨走了過來,已經蹲著的陳老先是抬頭看了一眼,然後繼續用手捏起了地上的土壤,說道:“小唐,你看看這些泥土。”

唐晨心知有異,看了一眼周瑄影,結果周瑄影很“大度”地放開了他的手,讓他得到了“自由”。唐晨心中唯有感動,這麼聰明的女朋友,是哪個男人都希望擁有的。唐晨也蹲了下去,稍稍撥弄了一下這些泥土,卻沒發現有什麼不妥。

心思謹慎的唐晨,知道事情不會這麼簡單,也沒有心急。他知道陳老的經驗比自己多,能快速看出不妥來那是因為經驗。唐晨現在一時間看不出來,也是因為經驗。

“這土壤也還好啊,應該算得上是吉壤……等等,顏色好像不太對?”

唐晨突然想到了一個可能,看向了陳老。

陳老嘆了口氣,說道:“大家都看到了吧,深挖出來的土壤,已經帶著青黑之色,還夾雜著一股腐臭的味道。這土壤已經不是吉壤了,變成了兇惡之地!”

張元富在旁邊看著,驚訝地問道:“這僅憑土壤就斷定,是不是太武斷了些?”

錢老也明白過來了,撫掌說道:“陳老好眼力,張老闆,是這樣的,一個有經驗的風水師,向來都是一葉知秋的。哪怕是一掬水,一捧土,都能斷定此地兇吉。陳老用的辦法,叫做‘相土’,和‘嘗水’一道,被稱之為古法風水,多少年來屢試不爽。”

張元富愣道:“這麼神奇?”

王東旭聽了這話後,笑道:“張老闆,我給你講個故事吧。在唐代有一個很著名的風水師,他名叫舒綽,精通五行術數,在當時譽傾海內外,名振朝野。當時在朝高官楊恭仁吏部侍郎,想把父母之墳改葬到長安京師附近,便於祀拜與管理,便請了當時聞名海內的相地高師五、六人,舒綽自在邀請之列。

這些人都是當時有名的風水大師,楊侍郎無以辯別誰為真正的高手,於是就付銀兩給每一位地師,讓其各自為其父母尋地,一月後回府聚會並彙報。於是各位大師便分頭行動,一月期滿大家回到府中,大家都獻上佳穴,各抒己見爭執不下,於是大家一同登山觀穴,五、六處各有利弊,大師們理法並施,談天說地無人服眾,楊侍郎也無法定奪熟是熟非,回到家中正在苦悶,忽聽師爺說道:‘大人何不如此這般’,楊恭仁聽言後,心中暗喜,便叫來幾位親戚,連夜趕往京師地師們所點之穴位,開穴一尺許深並取土一包,並把地理地貌統統記錄在小本之上,連同小本一起密封起來,運回家中,楊侍郎作好記號後,把記錄小本藏起來,並在後花園的地下也取出一包土混在其中,爾後叫來幾位風水大師,讓他們根據鬥中之土,把所取土之處的地理形勢和地形地貌解說出來,並說明此地是否佳穴,能發富貴否與及房分情況等,以便與原記錄作比較。

在此後幾個時辰的分析中,其他幾位大師均不得要領,只有舒綽一人認為幾包取回之土中,有三處可以作穴,並定下發富貴的層次與房分情況利弊等,最精妙的是他所描述的地形與小本上所記錄的實際情況全部吻合,並對後花園所取之土,還作了一首詩‘黑中見青有霧雲,氣貫二孔草叢生,此土葬下先人骨,一嗅到底傷後人,此土潤溼養花根’。其他幾位風水師見舒綽有如此神術,無不驚歎,自愧不如,帶上楊侍郎的酬金,不聲不響地走了。

待別的風水師走後,舒綽對楊侍郎說:‘我選定的那塊墓穴,在開井五尺深以下會有穀物,若你能得到一斗穀物,便是富地了,能保楊侍郎一家世代富貴官至公侯’。

楊侍郎對於舒綽的風水技術已是十分折服,聽完此話後,當即與舒綽一道前往京師,來到舒綽所尋的穴地,令人往下繼續開穴,當挖至七尺深時,發現一個小孔,再輕輕挖開裡面有近二尺方正大的穴洞,穴洞裡面有七、八斗之多,外形很似穀類之物。楊侍郎目睹此景佩服得五體投地。於是楊侍郎遷葬了父母之骨於此穴之中,後來果應世代富貴,並出了楊家將忠烈之後。”

張元富不太相信:“唐朝到宋朝,起碼有百多年的跨度吧,這麼長的時間才應驗,能信得過嗎?”

錢老笑道:“故事相傳而已,不必較真。但中間的‘相土’的原理是一樣,就好像春秋時伍子胥建建造闔城時,首先要‘相土嘗水’。‘相’者,是觀察,選擇的意思。‘嘗’者,是試探,辨別的意思。相土,就是要踏勘地形地貌,觀察地勢的面積、寬廣與高低;嘗水,主要察看水系的組成,水流的走向,以及水流的分佈,綜合‘土’與‘水’的關係,然後選擇一塊適合築城、建宅的地方。

相土法,是用專門的秤桿來量,一斗土,六七斤為兇,八九斤為吉,十斤以上則是大吉。嘗水法,就是現在的檢測水質。以水味香清純,冬溫夏涼為吉;以水味澀苦,深濁異味則不吉。之所以要相土嘗水,是因為在風水中,凡石要細膩可鑿,土要堅實難鋤,石剛燥土鬆散則不吉。水是生命的源泉,沒有水就沒有人,吉地不可無水。

拿伍子胥建蘇(su)州城為例,相土嘗水是很重要的,相當於現在的地質水文報告。從地質地貌、河流水系來說,‘土’和‘水’是密不可分的。蘇(su)州城西部、西南部多崇山丘陵,地勢偏高。離城不遠有浩淼的太湖,水上運輸十分方便,訓練水軍也有了廣闊的場所。

而且,大禹在這裡治水時,下了很大的功夫,導流入海,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記載。震澤即太湖,說明太湖之水已治理好,流入婁江、淞江和東江去了。蘇(su)州城東部為平原,地勢較低,容易灌溉,是種植作物的沃野,可獲得好的收成……”

&nbsp本章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